|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工藝介紹
一、原料
原料進廠后由質檢部門抽取樣品驗質,根據燕麥質量標準檢驗原料的各項指標是否合格,合格的原材料經過磅計量后收入原料庫待加工。
二、清選
去石
原料進入生產車間后經去石機去除物料中的石子、煤渣等無機雜質,工作中根據物料流量調節去石板角度和風機風量,使排石口排出的石子、煤渣等物料中不含有燕麥粒,每班加工完畢清理一次去石機篩面及去石板上的雜質。
去雜
去石后的物料經打麥機、平面回轉篩、窩眼選麥機去除大小雜質、粉塵及磁性金屬物,在加工中需根據原料雜質含量不同調節流量在3000kg/h左右,調節風量使雜質及粉塵出口排出的雜物中不含有燕麥粒,每班加工完畢對設備篩面上的雜物及磁選器上的吸附物清理一次。
脫殼
去雜后的物料經脫殼機脫殼,根據物料流量和脫殼效果調節脫殼機變頻器轉速,使脫殼后的物料中含有未脫殼麥粒和破碎麥粒都控制到5%以內,脫殼后的物料由谷糙分離機分離出帶殼的燕麥粒,帶殼燕麥粒返回脫殼機。
脫毛
去殼后的物料經刷麥機去除麥粒頂部的麥毛,并使麥粒麥面磨擦光滑,經刷麥后的物料進入風選器分離麥毛和粉塵,每班加工完畢需清理設備內外一次。
分級
脫毛后的物料經厚度分級機、窩眼選麥機按物料的直徑和長度進行分級,分離出小粒和大粒燕麥及其他物料,開機前需根據客戶加工標準更換不同孔徑的篩片,符合客戶標準的物料進入下道工序,每班加工完畢清理篩孔一次。
色選
分級后的物料經色選機去除異色的物料,運行中根據物料流量和色選效果,調節設備給料量和靈敏度,控制物料成品達到客戶加工標準要求,每班加工完畢清理設備一次。
三、熟制
煮麥
1)煮麥前后徹底清理煮麥桶腔內殘存物, 并在班前先噴酒精殺菌,空轉接出殘存物后再下料生產;
2)控制煮麥汽壓為0.40MPa、溫度為100℃并合理掌握蒸汽量,使煮麥水分控制在15-16%之間,麥粒稍發青發軟,并略有清香味為宜。
烘麥
1)控制汽壓為0.60-0.70MPa、由下至上各層溫度在60-70-80-90℃范圍內;
2) 合理調節流量控制在1T/h左右,經常觀察各層下料是否通暢,保證烘麥均勻一致;
3) 合理調節風機吸風量,使烘麥粒不被隨粉塵吸出;
4) 烘麥粒出口水分控制在8—9%之間;
切粒
1) 合理調整流量和轉速,使得切粒均勻;
2) 調節輕雜分離器風門大小,保證燕麥殼絲能夠去除,但糧粒不吸掉;
3) 經常清理設備衛生,檢查各部件是否松動,避免掉入異物。
蒸麥
1) 控制蒸麥汽壓為0.40Mpa,溫度為100℃,麥粒水分11—12%;
2) 掌握麥粒流量和蒸汽量,保證蒸麥充分但麥粒不發粘;
3) 每班前后清理蒸麥桶腔內殘存物,并在班前先噴酒精殺菌,空轉接出殘存物,再下料生產。
四、壓片
1.控制壓片流量在1T/h左右,配合蒸麥下料速度,使蒸麥桶和保溫桶內在生產運行中始終都充滿物料;
2.調節壓片對輥間隙,使得壓片厚度為:即食燕麥片0.35-0.45mm、快熟燕麥片0.55-0.65mm,厚度均勻一致;
3.經常觀察下料狀況,清理蒸麥壓片中產生的粘團、麥毛塊,操作中避免混入異物或掉入工器具。
五、干燥冷卻篩分
1.干燥冷卻前打開換熱器進熱風殺菌消毒并空轉冷卻篩,接出殘留物,送熱風十分鐘后關閉,待麥片全部接出后再空轉冷卻篩3~5分鐘;
2.觀察設備運行情況,根據成品水分、溫度高低,可調節換熱器、熱風量等,發現異常及時報知相關工序和管理人員,停機解決;
3.成品燕麥片水分控制在10%以內;
4.經常清理冷卻篩、振動篩及周圍衛生,避免混入粘團異物;
5.班后檢查清理磁選器和下角料。
六、包裝入庫
1.包裝應嚴密平整,內外包裝及標志與物料密切對應,計量準確(25公斤/包);
2.每班前后徹底清理包裝車間衛生,包裝物應分類整齊堆放,班后紫外線空間滅菌30分鐘以上;
3.入庫前全面抽樣檢查,存在缺陷的產品要根據情況進行補救或返工處理;
4.入庫時記錄產品質量、生產情況、便于查對;
5.入庫過程避免摔扔、弄破、弄臟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