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至,冬小麥播種已經展開。抓好小麥生產,播種是基礎,管理是關鍵。近年來,我國冬小麥生產實現了連續豐收,基本的經驗就是狠抓播種質量打基礎,促進全程管理挖潛力。
走出誤區,轉變觀念。要克服“三大”:一是大播量。部分地區適期播種,機播播量超過25斤,撒播超過40斤。在播種質量不高的情況下,遭遇旱情和凍害后,大播量對抵抗死苗表現出一定的優勢,更加助長了“有錢買籽無錢買苗”的思想,播量不降反升。二是大肥水。部分地區抗旱、抗凍,強調措施前移、肥水并進、大肥大水,冬季施臘肥、早春澆返青水、施返青肥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群體過大、后期倒伏的現象比較普遍。三是大群體。部分人認為大群體就是壯苗,部分麥田冬前畝莖蘗數超過100萬以上,拔節期高莖蘗數超過了150萬以上,分蘗成穗率不足30%,離高產田成穗率40%~50%的要求相差甚遠。
改善條件,提高質量。要堅持“三必”:一是秸稈還田必深耕。針對近幾年秸稈粉碎不細、還田質量不高導致出苗率下降、小麥易受旱受凍的情況,推進秸稈還田必須和深耕相結合,提高秸稈粉碎質量和田間平鋪的均勻度,前茬秸稈還田粉碎2~3遍,撒勻后耕翻入土或旋耕2~3遍,強化澆水造墑或鎮壓塌實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二是旋耕麥田必鎮壓。針對旋耕麥田土壤疏松、透風跑墑,造成小麥受凍受旱的問題,應在小麥旋耕后、播前或播后鎮壓,壓實土壤,壓碎土塊,平整地面,使耕層緊密、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根系及時噴發與伸長,提高小麥抗旱能力,促進麥苗整齊健壯。三是條件適宜必機播。在墑情、播期適宜的情況下,應推廣機條播,提高播種質量。對于土壤水分過濕、無法機械耕作的麥田,改人工撒播為機械均勻條狀擺播,進一步提高播種均勻度和出苗率。
把好重要關口,科學管理。要把好“三關”:一是品種選擇關。規范品種布局,嚴防越區種植,黃淮冬麥區種植半冬性品種,北方冬麥區選擇冬性品種,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種植半冬性和春性品種。根據生產水平選用良種,旱薄地選用抗旱耐瘠品種,嚴防引進水澆地品種。根據當地主要自然災害選用良種,干熱風重的地區選用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種,銹病重發區選用抗(耐)銹病的品種,南方多雨、漬澇嚴重的地區選用耐濕、抗(耐)赤霉病及種子休眠期長的品種。二是整地質量關。要以耕翻(機耕或深松)或少免耕(旋耕)為基礎,耙、耱(耢)、壓、起壟、開溝、作畦等作業相結合,正確掌握宜耕、宜耙等作業時機,減少耕作費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證作業質量。三是防災減災關。大力推廣“四補一促”晚播麥應變高產栽培技術(選用良種,以種補晚;提高整地播種質量,以好補晚;適當增加播量,以密補晚;增施肥料,以肥補晚;科學管理,促壯苗多成穗)和“六要六不要”抗旱應變技術(要早灌、不要晚灌,要暖灌、不要冷灌,要淺灌、不要深灌,要溝灌、不要漫灌,要大水小肥灌、不要小水大肥灌,要因苗因時灌、不要盲目隨意灌),以及“培育壯苗、安全越冬,肥水并進、科學補救”的小麥凍害應變及補救技術。
創造適宜條件,培育壯苗。要強化“三適”:一要適期。根據培育冬前壯苗所需積溫確定播期。在黃淮海麥區,越冬前冬性和半冬性品種主莖葉齡達6葉1心至7葉時為壯苗,需要0℃以上積溫600℃~650℃;春性品種5葉1心至6葉為壯苗,需要0℃以上積溫500℃~570℃。二是適量。小麥播量以基本苗為標準確定。一般北部冬麥區適時播種畝基本苗控制在20~25萬,黃淮冬麥區北片15~20萬,黃淮南片15~18萬,黃淮北部冬性、半冬性品種12~16萬。日均溫低于16℃以后,每遲播一天,基本苗增加1萬左右,但多不宜超過35萬。三是適墑。抓好小麥適墑播種,可以保證一播保全苗,使種子根和次生根及時長出,并下扎到深層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小麥播種時耕層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70%~80%。
科學澆水,優化墑情。要澆好“三水”:一是澆透底墑水。“麥收隔年墑”。底墑好壞直接關系到小麥出苗率的高低和苗齊苗壯、分蘗長根,小麥播種前墑情不足時要提前澆水造墑。二是澆足越冬水。在小麥進入越冬期之前,日平均氣溫3~5℃時開始灌溉,麥田土壤呈現夜凍晝消時結束,每畝灌水40立方米左右。灌水后在墑情適宜時鋤地松土,彌封土壤裂縫。三是澆好拔節水。根據天氣情況,適時澆好拔節期水,結合實施氮肥后移,可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期對水分的需求和對養分的吸收,為中后期生長奠定基礎。
合理施肥,提高肥效。要施好“三肥”:一是施足基底肥。“麥收胎里富”。小麥整地或播種時,要施足基肥,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氮肥和磷鉀肥相配合,促苗早發,分蘗長根,并為返青后生長打基礎。二是主攻拔節肥。大力推廣小麥“氮肥后移高產栽培技術”,澆好拔節水,重施拔節肥,控制無效分蘗過多增生,促進根系下扎,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提高粒重;促進小穗小花發育,增加穗粒數;促進開花后光合產物積累和運轉,提高籽粒產量。三是噴好葉面肥。在小麥生長后期,采用磷酸二氫鉀、尿素進行葉面噴施,以減少干熱風危害,延緩衰老,提高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