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的永州稻田,阡陌間盡是稻穗的金黃與秧苗的翠綠。永州市農科所專家團隊深入道縣、寧遠、藍山等縣區種植地塊,以“望聞問切”式的精細化田間調研,系統掌握低鎘水稻全生育期生長動態,為后續精準化技術服務與品種優化筑牢科學數據根基。
在道縣四馬橋鎮低鎘水稻示范基地,高級農藝師吳曉峰俯身田埂,指尖輕撥臻兩優8612的飽滿稻穗,通過籽粒搓檢精準判斷結實率與飽滿度,同步逐株計數有效分蘗數并實時錄入農情臺賬;隨后深入清蓮香占種植區,蹚過淺田撥開根部土壤,通過根系密度觀察與韌性檢測,向種植戶精準反饋“根系盤結穩固、抗逆性表現優異”的長勢結論,用專業判斷打消農戶顧慮。
在寧遠縣低鎘水稻核心示范田,副所長雷干農率領高級農藝師謝宜芝、朱旺沖組成的技術組,接過種植戶黃總送檢的西子3號稻株樣本,通過與對照品種的分蘗數對比分析,得出“單株有效分蘗11個,較對照品種提升4個”的量化結論;朱旺沖同步完善農情調研表,詳細問詢并記錄田間水肥管理參數,確保生長數據與管理細節的完整性,為品種適應性評估提供一手資料。
在藍山縣種植區,湖南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總農藝師蔣小軍針對種植戶黃日忠反映的韶香100長勢疑問,通過土壤濕度現場檢測與稻葉形態觀察,快速診斷“土壤含水量偏高,需科學控水防澇”的管理建議,并加強稻瘟病等病蟲防控與科學施肥;高級農藝師楊燁同步開展根系發育專項核查,農藝師楊日華則逐項記錄株高、葉色、葉片健康度等關鍵農藝性狀指標,構建起品種的適應性數據庫。
從稻穗結實率、籽粒飽滿度到根系密度與韌性,從土壤墑情到植株分蘗數、農藝性狀,專家團隊以全域覆蓋、點面結合的調研模式,實現各縣區低鎘水稻長勢數據的精準采集與動態掌握。
此次巡田中,多個低鎘水稻品種展現出對永州水土的良好適應性,成為種植戶心中的“放心種”。
臨近收獲期的臻兩優8612,在道縣種植區呈現穗粒飽滿、株型整齊的優良長勢,且全程無病蟲害發生,展現出極強的田間穩定性。當地種植戶反饋,該品種管理便捷性突出,“僅需在收獲前做好田間排水管理,即可保障稻米品質達標”,大幅降低種植管理成本。
處于四至五期生育關鍵期的清蓮香占,以發達的根系系統與優異的抗逆性能脫穎而出。結合氣象部門的精準數據研判,該品種可有效規避寒露風對生育進程的影響,徹底打消種植戶對低溫災害的顧慮,為后續穩產高產提供堅實保障。
寧遠縣種植戶黃總引種的西子3號,更以“突破性表現”成為區域標桿品種。于6月28日播種的30余畝示范田內,該品種稻株挺拔健碩、葉色濃綠油亮,有效分蘗數顯著高于同期引種的其他4個品種,“苗情長勢最優、綜合抗性表現突出”成為其核心評價,充分驗證了該品種在永州區域的適配潛力。
藍山縣主推的韶香100與清蓮絲苗,同樣展現出鮮明的品種優勢:韶香100以葉片厚實、抗蟲性優異為核心特質,減少農藥施用頻次;清蓮絲苗則憑借突出的分蘗能力,為豐產奠定群體基礎。兩大品種均與當地土壤、氣候及種植模式高度契合,獲得種植戶廣泛認可。
針對不同品種的生長階段與種植戶的實際困惑,專家團隊給出“一對一”定制化技術方案,把“紙上技術”變成“田間實操”。對即將收獲的臻兩優8612,重點強調“收獲前排凈田間積水”,避免稻谷霉變影響品質;對處于穗期的清蓮香占,建議“補充穗期肥”,為灌漿儲能;針對西子3號的后期管理,雷干農團隊提醒“控制氮肥、增施鉀肥”,既防倒伏又能優化穗粒重。
針對韶香100與清蓮絲苗的特性,蔣小軍團隊建議多追施磷鉀肥,強化抗逆能力。從水肥調控到病蟲害防控,從收獲時機把控到抗倒伏管理,專家團隊的技術指導直擊痛點,讓種植戶“聽得懂、用得上”。
長效機制護航:持續發力固根基
此次專項技術服務,不僅是對當前低鎘水稻長勢的“動態監測”,更是永州農科所構建“品種+技術”長效服務機制的重要一環。而針對不同縣區的種植特點,市農科所還計劃常態化開展田間指導,讓更多農戶掌握低鎘水稻種植技術。
“我們要讓低鎘水稻不僅‘種得活’,更要‘長得好、收得豐’。”市農科所黨委書記、所長田煥福表示,后續將繼續聚焦糧油安全戰略,以技術創新推動低鎘水稻在永州乃至南方產區規模化、高質量發展,既破解土壤鎘污染難題,又保障稻米品質安全,幫助農戶解決實際種植難題,推動低鎘水稻在永州乃至南方產區規模化、高質量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稻米品質、增加農戶收入持續注入農科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