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大利亞小麥的分類
根據小麥的品質特征與用途,澳大利亞小麥公司(AWB)將小麥劃分為10大類。
1、頂級硬小麥(簡稱APH)APH是知名的澳大利亞頂級高蛋白小麥,其蛋白質含量在13%以上。昆士蘭和新南威爾士州是該類品種的供應量,目前正在維克多利亞和南澳非傳統種植區開發這類品種。1998-1999年度,該品種的產量占全澳小麥生產量的5%。由此類小麥加工的面粉主要用于生產高蛋白的中式黃色堿性面條和日本Ramen面條,并非常適合制作高蛋白、大體積的松軟面包。APH小麥可與低蛋白的其他小麥混合加工,其面粉廣泛地適合制作各種烘烤產品。這類小麥以其高蛋白、高出粉率、強筋力的特性,在國際市場上與加拿大西部的紅皮春小麥(簡稱CERS)和美國Dark北部春小麥(簡稱DNS)展開競爭。
2、硬小麥(簡稱AH)。澳大利亞一級硬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在11.5%以1,998-1999年度該類品種占澳大利亞小麥總產的14%。該類品種出粉率高,由其加工的面粉,是制作各類面包,包括各類歐式面包的理想原料。特別適合于制作中式的薄胞面包,中的蒸煮類產品(如饅頭、餛飩、餃子),以及中式堿性面條。AH在國際市場上與低蛋白的CWRS和美國的角質紅皮冬小麥(HRW)進行競爭。
3、白小麥(簡稱APW)。APW蛋白質含量在10%以上,占1998-1999年度澳大利亞小麥總產的31%。該類品種有良好的加工品質,適合于制作許多產品,如亞洲面條,中東、印度薄胞面包,以及蒸煮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與HRW Ordinary(簡稱HRDO)展開價格競爭。
4、標準白小麥(簡稱ASW)。ASW蛋白質含量中等偏低,一般與高蛋白小麥品種混合加工,用于制作中東、印度類薄胞面包和歐式面包,以及的蒸煮類產品。該類品種1998-1999年度占澳大利亞小麥產量的32%。
5、標準白皮面條小麥(簡稱ASW-N)。ASW-N主要針對日本udon面條市場,是一種特殊的軟粒品種,蛋白質接近10.3%,主要產于西澳,產量約占5%,其價格一般比ASW高15-25澳元/t,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產品。
6、軟小麥。該類小麥蛋白質含量低于9.5%,是生產餅干、糕點的理想原料,產量約占2%。
7、硬粒小麥。一級Durun小麥蛋白質含量在13%以上,籽粒透明,呈琥珀色。其面粉吸水能力強,面團的黃色色彩高度穩定,非常適合制作各種高品質的意大利式的通心粉(Pasta)。二級和三級Durum的蛋白質含量分別在11.5%和10%以上。這類小麥產于新南威爾士州的北部和南澳,主要用于滿足國內市場(年產量大約為12.5t)。不過,國際市場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
8、普通小麥。這類小麥雖然每年都有,但數量不多,出粉率不高。但是,這類品種的蛋白含量相對較高,烘烤品質較好,可用于與其他品種混合制作面粉,也可與飼用小麥混合作飼料。
9、高篩屑小麥。這類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在13%以上(平均大約為13.6%),與APH小麥相似。便籽粒小,多篩屑(平均為9%-12%),出粉率下降,不過,由于具有與APH幾乎相同的蛋白質含量,用于與低蛋白的品種混合。
10、飼用小麥。這類專用性小麥蛋白質含量高,麩質豐富,易消化,能為動物提供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等豐富的營養。澳大利亞小麥公司(AWB)正在積極推動降雨量高的澳大利亞東南部生產此類飼用小麥。
(二)澳大利亞小麥的主要品種的分類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