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國海關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我國大豆進口規模再次突破1億噸關口,達到一億零五百萬噸,同比增長6.5%。全年糧食進口總量則達到1.58億噸,創下歷史第二高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四季度以來,隨著國內有關方面清關延遲,一度導致到港谷物和大豆裝卸緩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糧食的進口步伐。據消息人士稱,正常情況下進口大豆清關只需要五天,但現在延長到20天,谷物延遲更長。
另據未經證實的消息稱,這可能和今年國內糧食價格持續下行有關,特別是玉米價格已經降至2020年下半年以來新低,引起有關方面的擔憂。而從國內政策性收儲機構中儲糧傳出的消息也似乎證實了這一點。
據市場監測數據顯示,自去年12月份以來,中儲糧已經多次發布玉米增儲收購的消息,并暫停進口玉米的銷售。同時,海關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玉米進口只有30萬噸,同比減少91.8%。
更多數據還顯示,去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國買家對美國大豆的進口力度再次增強,盡管美國大豆價格要高于巴西大豆。海關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進口了279萬噸美國大豆,比去年同期的229萬噸增長21.8%。11月份中國從巴西進口394萬噸大豆,比去年同期減少了四分之一。
據悉,這些大豆的進口將主要用于補充庫存,因為,從另外一個市場顯示,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兩國的貿易也再度充滿變數。
就在上周,美國已經開始限制進口廢食用油,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廢食用油出口國。
當然,就國內整體糧食需求而言,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整體依舊處于增長勢頭。除了進口保持在歷史第二高位外,進來隨著進口糧食到港量的下降,以及有關方面增儲計劃的實施,國內玉米價格已經開始出現顯著的反彈行情,上周廣東豆粕現貨價格更是上漲近7%,創下3月份以來的最大周度漲幅。
從我們關注的玉米市場而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國內糧食產量的快速增長,玉米開始逐漸退出我國主糧消費市場,供大于求的格局開始顯現,因此,在整個九十年代至新世紀初,玉米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出口品種,高峰期其出口規模占我國糧食總出口規模的80%以上。
但即便如此,玉米還是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困擾國內糧食儲存問題的核心就是玉米剩余問題。隨后,國家開始在新世紀之初推出了去除陳化糧的措施,大量的庫存玉米被用來制造燃料乙醇,逐漸開啟玉米工業化消費時代。
至2006年,隨著玉米飼料和工業消費的高速增長,我國開始出現玉米供需失衡苗頭,2007年國家發改委下發文件,要求限制玉米深加工的發展,2008年我國玉米出口市場開始關閉。
在經歷了2009年到2015年的政策探索期之后,2016年我國再度放開玉米工業消費市場,在此后的四年時間里,將2億噸的玉米庫存消耗一空,2020年我國玉米進口規模首次突破1000萬噸關口,2021年玉米進口進一步增加至2835萬噸。
僅就需求而言,以玉米為代表的中國糧食消費整體一直處于增長通道之中,價格的變動,更多來自于進口對國內需求缺口的補充程度,以及整體經濟形式的變化。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年底,我國有關方面就公布了長達10年的全谷物消費規劃,鼓勵地方政府實施推動全谷物消費增長的政策,以加強糧食安全。這也是繼2015年有關方面提出馬鈴薯主食化之后,再度對主食消費進行結構調整。
其他方面,針對去年以來國內牛羊肉價格的暴跌,商務部發布對進口牛肉進行保障措施立案調查的公告,決定自2024年12月27日起對進口牛肉進行保障措施立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