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不奇怪,畢竟牛市結束了,熊也得熊上一陣子。
而近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了2024年12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報告,這份報告清晰顯示了,該月農產品價格指數繼續下跌,各商品均全面承壓。
該月農產品價格指數為92.9,環比下降了1.2%,同比則下降了15.2%。其中,玉米、小麥、大豆等環比均下滑。
而如果再回顧之前的數據就會發現,2024年年初的時候,這個價格指數還是105.2,而到年底的時候就降到了92.9,下降約11.7%。
而對比近4年數據又會發現,該指數基本已是近4年來的最低位了。
而從不同品種來看,幾乎是各大農產品全線下跌,什么稻米、玉米、小麥、大豆、豆粕等,均全線走跌。
其中,數豆粕跌幅最大,達到了24.2%,其次是大豆,跌幅達17.1%,然后就是玉米,跌了16.4%。
而下跌的原因還是那熟悉的4個字:供強需弱。
總體供應方面是增長的趨勢,例如,根據數據,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達14130億斤,首次登上1.4萬億斤的大關,創歷史新高。
其中谷物產量為13046億斤,也比上一年增加了217億斤,漲幅達1.7%。
具體到不同品種,小麥豐產增收,大豆也繼續保持在2000萬噸以上,而玉米呢,根據官方數據也是一個增產的局面(雖然這一點市場一直有爭議)。
但不管怎么說,供應方面即便沒有明顯增長,但是也是不短缺的。
但是需求端就不一樣了。
需求端出現明顯的下滑,而這種下滑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是宏觀經濟壓力下的需求放緩。
疫情后全球經濟開始進入到一個低迷狀態,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國自然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雖然全球經濟在緩慢復蘇,但是需求受到拖累,明顯增速放緩。
而另一方面,居民收入下滑,也抑制需求。
大家普遍的反應就是錢袋子緊了,并且對后續的收入預期較差,因此大家都在收緊錢袋子過日子。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必然降級。
三是人口結構改變,農產品消費趨于飽和。
從人口的大趨勢來看,人口增量在放緩,而老齡化則不斷加重,農產品尤其是糧食消費趨于剛需飽和狀態。
所以這就是供強需弱的大背景。
所以我們也看到,去年政策端頻頻發布消息,對糧食市場進行調控,為糧價托底。
那么,到了2025年,糧食市場是否會有所改觀呢?
雖然從今年1月份的表現來看,玉米、小麥都出現了上漲,大豆、豆粕等也有抬頭的跡象,但是整體壓力依然很大。
一方面,疫情后全球對糧食的關注明顯升級,都在努力增產以保障糧食的絕對安全。
我國也不例外,并且多次提及新一輪千億斤增產行動方案,可見保糧、穩糧的信心。
另一方面,需求端恢復依然需要時間。
盡管政策面同樣也在想辦法擴大內需,但是經濟復蘇需要時間,需求恢復也需要時間。
所以總體來看,2025年糧食市場整體依然是一個供需寬松的局面。
但不同品種來看,或略有不同。
比如,稻谷及小麥作為主糧,雖然整體偏弱,但是有最低收購價為支撐,因此跌幅有限,托底比較明顯,在最低收購價附近震蕩概率較大。
而玉米呢,市場看法不一,但是整體并不悲觀,即便是年后地趴糧上市,玉米市場仍有下跌風險,但后續來看,優質優價或更加明顯,因此玉米有可能走出前跌后漲的局面。
但大豆就沒那么樂觀了,由于需求增長有限,而大豆連年增產后,供應壓力偏大,所以想要消耗這部分供應壓力需要時間,因此大豆或仍有下降空間。
所以在整體大格局背景下,在新的一年里更要擺好心態,理性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