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對年后的期待其實一直挺高。
不光是玉米,也包括小麥,因為玉米和小麥一直被看作是一對難兄難弟,既互相幫扶著,又互相制約。
而年后如市場所愿,玉米漲勢遍地開花,紅燦燦的,但是反觀小麥,就一點兒面子也不給了,直接開年就跌,甚至連個觀望的機會都不給你。
年后有面粉企業剛上班就宣布停收了,甚至還沒全面開工呢,就已經有企業開始壓價了,然后就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開始跟風。
市場一直認為,玉米和小麥是互為頂底的,玉米漲小麥就會跟漲,而玉米跌了也會影響小麥。
這一次,為啥玉米和小麥分道揚鑣了呢?
其實并不意外。
因為對于小麥的格局,我們在年前就曾分析過了。
總結起來就是那煩人的4個字:供大于求。
年前小麥雖然上漲了,但是并不意味著年后小麥的供應壓力就減輕了。
年后小麥供應壓力不僅不弱,而且還很大。
一方面是去年小麥增產豐收,再加上玉米把小麥等擠出替代以后,小麥的需求就像是少了一條腿,所以導致去年小麥都被供應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而面粉企業多以剛需補庫為主,對小麥消耗有限,所以年后市場余糧壓力并不低。
另一方面,年后新一輪輪儲又要開始了。
這兩年壓制小麥行情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輪儲,尤其是前年,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越到后期很多企業為了完成任務,不惜以價換量,于是小麥價格也就越拍越低。
這是供應方面,需求方面呢,也不容樂觀。
雖然說小麥仍會流入飼用,但是流入多少是影響小麥行情的關鍵。
而從整體情況來看,小麥即使有望重返飼料市場,但量級也有限。
一是因為養殖業現在已經趨于平穩,豬價在成本線上方來回震蕩,養殖利潤縮小,在這種情況下,養殖業不會大起大落,而是以維穩為主,也就意味著對飼料的需求相對穩定,不太會猛增。
二是玉米性價比依然占有明顯優勢。
即使后期玉米價格上漲,與小麥價差縮小,但是并不意味著小麥會有大機會,因為還有其他替代,比如超期稻谷,進口高粱、大麥、玉米等等。
所以,即便小麥有機會重返飼用市場,量級也是有限的。
所以年后小麥的格局自成一格,且十分明朗,并不一定完全隨玉米的波動而波動。
而整體來看,年內小麥在最低收購價小麥托底的背景下,價格行情圍繞在最低收購價上下來回震蕩的概率較大,重點關注政策端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