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對于年后的豬價是有預期的,那就是一個字——弱。
但盡管如此,現實還是給所有人深深地上了一課。
進入2月份以后,豬價其實倒并沒有像想象的那樣大跌,甚至呢部分地區還有點上漲的勢頭,這倒有些意外了。
因為根據市場預期,產能重回到4000萬頭以上后,生豬供應寬松,再加上年后是傳統的消費淡季,所以需求走弱,豬價預期也就進一步走跌。
但是2月初的堅挺倒讓人有些喜出望外了。
但是幻影總是短暫的,隨著春節長假過完,企業陸續復工,豬價開始全線崩盤。
連續兩天大幅下跌,直接從“8字頭”跌到了“7字頭”,并且仍有繼續下跌的趨勢。
這就讓市場有點坐不住了,雖然說市場對年后豬價預期較差,但是這么個跌法也令人有點扛不住。
于是,新的問題就來了,這波豬價會跌到什么程度?底在哪兒?
其實在2月初豬價堅挺的時候,也曾有人分析過,因為大家對年后的生豬市場預期較差,所以大家都鉚足了勁兒,在年前大量出欄。
這一點從年前生豬出欄均重全面下降就可以看出,所以到了年后,肥豬供應是相對偏緊的。
但是雖然說肥豬供應偏緊,但是消費要比市場預期的還要更弱,所以豬價根本撐不住。
于是,就出現了崩盤的局面。
很多人喜歡作對比,即拿去年的情況來和今年對比,比如去年市場對于年后的豬價也比較悲觀,但是呢,年后現貨價格并不算悲觀。
所以也有人猜想,今年會不會重走去年的老路。
對比是分析市場時常用的一個方法,不光是生豬領域,包括玉米啊,小麥啊,大豆等都經常會同比、環比等等,但是今年的生豬不適用對比,或者說不僅不適用,而且要比去年更麻煩。
第一,市場預期并不相同。
去年是個什么情況?
雖然年后預期也較差,但是整體來看,去年市場對于豬價反轉的期待很高,所以悲觀只是暫時的,看漲才是長遠的。
而今年不一樣,自去年豬價反轉重回盈利水平以后,產能有所回升,但到四季度以后明顯升不動了。
一方面是市場消化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養殖戶對市場預期走弱,所以補欄十分謹慎,只有大企業有適量擴產的需求,其他養殖戶們基本都維持現狀。
所以2025年生豬市場的預期不是豬價上漲,而是降本增效,爭取保住利潤,別賠錢。
第二,節奏不同。
包括出欄節奏,以及二次育肥的節奏,而這兩個也是影響豬價的關鍵。
預期上漲時,養殖戶出欄節奏會偏慢,會有意識控制,但是在預期較差時,出欄意愿就較高。
尤其是規模企業,新一年出欄目標有所提升,這意味著月度出欄量也會隨之增加,這也意味著生豬供應壓力比去年要高。
而影響豬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二次育肥。
去年上半年豬價雖然還沒有回到成本線以上,但是已經有了堅挺的苗頭了,原因就是二次育肥的積極性大增。
因為看好豬價下半年的反轉,于是上半年積極動作,也為豬價提供了重要支撐。
但是今年來看,整體預期偏弱,所以二次育肥的積極性不會太高,那么豬價更多依賴于供需波動。
所以在這樣的預期下,今年豬價難看到明顯助漲點,而更麻煩的是,近期豆粕價格突然開始抬頭,使得飼料成本開始承壓。
不過根據咱們之前的分析,豆粕在一季度確實有上漲空間,但是隨著二季度以后巴西豆的大量到港,預計會明顯限高。
而對于生豬市場影響則相對有限,而同樣豬價也受成本支撐,再次持續跌破成本線的可能性并不大,也意味著生豬養殖開始進入微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