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糧食進口背后的結構性矛盾
我國糧食生產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矛盾。小麥、稻谷等口糧自給率超過98%,但大豆、玉米等飼料糧嚴重依賴進口。2022年大豆進口量達9108萬噸,對外依存度高達85%。這種結構性矛盾源于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升級,肉蛋奶消費增加導致飼料需求激增。
耕地資源約束日益凸顯。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優質耕地不斷減少。城鎮化進程加快,建設用地需求持續增長,耕地保護面臨嚴峻挑戰。糧食生產效益低下,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進一步加劇了糧食生產的結構性矛盾。
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加劇。新冠疫情、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導致全球糧食供應鏈不穩定,國際糧價大幅波動。過度依賴進口使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較大風險,亟需構建多元化進口渠道。
二、糧食安全體系的制度性缺陷
糧食儲備體系存在效率問題。我國糧食儲備規模龐大,但儲備結構不合理,輪換機制不完善,導致儲備糧質量下降。部分地區出現"虛庫"現象,嚴重影響了儲備糧應急保障能力。
糧食流通環節成本高企。從田間到餐桌,糧食需要經過多個中間環節,每增加一個環節都會推高成本。糧食流通體系現代化程度不足,信息化水平低,導致流通效率低下。
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扭曲了市場價格信號,影響了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糧食價格波動較大,農民收益不穩定,影響了種糧積極性。
三、構建新型糧食安全體系的路徑
優化糧食生產結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種植結構,增加優質專用糧食品種種植面積。發展現代種業,提高糧食單產水平。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建立動態儲備機制,優化儲備布局。推進儲備糧信息化管理,提高儲備糧質量。發展多元化儲備主體,鼓勵企業參與糧食儲備。
健全糧食流通體系。發展糧食現代物流,降低流通成本。推進糧食產業數字化轉型,構建智慧糧食物流體系。完善糧食市場體系,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需求,必須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