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油脂市場格局發生顯著變化,板塊內各品種走勢分化明顯。其中,豆油表現尤為突出,持續呈現偏強態勢,成為市場關注焦點。經深入分析,2—3月油脂板塊整體有望維持偏強運行,而豆油在這一期間預計將憑借多重利多因素,繼續在板塊中脫穎而出,保持漲勢。
豆油強勢表現可期
春節前后,受阿根廷干旱天氣引發產量擔憂、巴西降雨延緩收割進度以及國際貿易形勢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美豆價格出現上漲,這無疑為豆油價格提供了強大的成本端支撐。當前,豆油主力合約2505已觸及近3個月高點,領漲整個油脂板塊。
除成本端因素外,國內大豆供應收緊也將進一步推動豆油價格重心上移。據預估,1月國內大豆到港量約為680萬噸,2月預計到港600萬噸,3月預計到港450萬噸。與2024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大豆到港量預計同比下降約7%。庫存方面,截至1月24日,全國港口大豆庫存為609.24萬噸,同比減少8.79%;全國主要油廠的大豆庫存451.98萬噸,同比減幅達19.92%;全國重點地區豆油商業庫存87.73萬噸,同比減少約5%。同時,近期海關對巴西大豆通關審查收緊,導致通關速度放緩,而下游市場存在補庫需求,預計后續大豆和豆油庫存將繼續下降。
此外,中美貿易關系的不確定性也在情緒上對豆油價格形成利多。
3月之后,市場焦點將逐漸轉移至新季度美豆種植面積。考慮到2024年美豆平均種植成本在1150美分/蒲式耳左右,而2024年8月后CBOT大豆基本圍繞1000美分/蒲式耳左右波動,處于種植成本之下。出于作物盈利考慮,2025/2026年度美國農戶種植大豆面積預計將下降。美國農業部預測,2025/2026年度大豆種植面積預計將降至8500萬英畝,低于2024/2025年度的8710萬英畝,這一預期變化或為豆油價格帶來新的上漲動力。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一旦南美異常天氣因素消退,當地龐大的大豆產量可能對豆油價格造成回調壓力。
棕櫚油中期回調壓力較大
近期,棕櫚油主產國之一馬來西亞遭遇暴雨襲擊,國內多州發生嚴重水災,其中沙巴州和沙撈越州作為棕櫚樹的主要種植區,棕櫚果的收割、運輸和提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據SPPOMA數據,1月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環比下降15.19%。2月10日,MPOB公布的數據顯示,棕櫚油庫存連續第四個月下降,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為158萬噸,較上月減少7.55%。產地庫存的超預期下降和不利天氣因素共同為棕櫚油價格上漲提供動力。但印度作為全球最大的棕櫚油需求國,由于棕櫚油價格居高不下,精煉利潤率為負,1月棕櫚油進口量降至近14年最低水平。印度精煉商更傾向于選擇價格更為低廉的豆油來取代棕櫚油,這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棕櫚油價格的上漲空間。
由于一季度棕櫚油處于減產季,市場普遍預期2月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將繼續維持低位。但隨著二季度增產季的到來,預計馬來西亞棕櫚油將開啟累庫階段,屆時棕櫚油價格預計將面臨較大的回調壓力。
菜油受多重因素制約
春節前,美國公布的45Z規則顯示菜油暫無法獲得稅收減免,這對加拿大菜油出口需求構成利空,導致菜油價格明顯回落。春節期間,特朗普延遲對加拿大包括菜油在內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使市場對加拿大菜油出口的悲觀預期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菜油價格出現修復性上漲。若3月美國堅持對加拿大商品征收關稅,加拿大菜籽將需要尋找新的出口市場,中國和歐盟地區成為潛在目標。這一潛在變化帶來的利空因素導致菜油近期表現偏弱。
此外,由于去年年底中國針對加拿大菜籽展開反傾銷調查,市場擔憂進口菜籽供應減少,沿海油廠自去年年底開始大幅增加菜籽庫存,導致國內供應增加,對盤面形成壓制。根據市場相關機構統計,截至1月31日,沿海油廠進口油菜籽庫存總量為44.35萬噸,沿海主要油廠菜油庫存12.747萬噸,高于去年同期。
綜上所述,中國對加拿大菜籽的反傾銷調查結果及出臺措施仍是影響進口菜籽供給的最大變數。在最終結果公布前,預計菜油價格波動空間將小于豆油和棕櫚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