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年后的豬,一個勁兒地哭。
說的就是年后是全年之中豬肉消費最淡的時候,所以往往豬價受挫抬不起頭,也就一個勁兒地下跌。
而今年春節以后,也確實是這樣,年后豬價快速下跌,跌進了“7字頭”后,險些掉進“6字頭”。
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現在終于是穩在了“7字頭”上。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生豬市場的這口氣不能松,也松不了,因為現在還處于淡季之中,且生豬市場又供大于求,所以依然有繼續下跌的可能。
但就在近日,豬價飄飄悠悠地又漲起來了。
雖然說上漲的幅度不大,但是面積可不小,全國多地都出現了飄紅,這讓人興奮之余不禁又想起去年。
去年豬價頻繁上演曇花一現,漲三天跌三天,漲兩天跌兩天,讓人十分頭疼。
而這回豬價突然回漲,是不是又要上演這樣的把戲呢?還是說有了什么新情況?
整體來看,今年的生豬市場確實不樂觀。
年后玉米、小麥超跌回調,但是生豬呢,卻正相反,是一個反彈之后又回落的格局。
這不禁又得讓人心塞了。
首先是供應壓力不減。
提起生豬市場的供應壓力,那就是一個字:大,兩個字:很大。
雖然說產能去化了兩年多,也比前幾年確實降了不少,以及豬價長時間跌破成本線,也使養殖戶感受到了深刻的教訓。
但是只要一有了甜頭,那遺忘的速度也是相當快的。
在豬價反彈,養殖戶扭虧為盈以后,產能就又開始漲聲依舊了,從去年4月一直到11月,生豬產能都呈現出連續上升的模式。
由于生豬生長周期的關系,產能回升并不馬上體現在當時的市場,而是體現在9-10個月以后的市場。
那么按時間推算,就正好落在今年的2月至9月左右。
也就是說,今年的2月至9月份,生豬供應理論上是呈增長態勢的。
而消費方面呢,是真的弱。
其他領域的消費基本都是復蘇狀態,盡管慢,但也是慢慢在上漲,但是豬肉消費并不是,而是一個下降的趨勢。
一是本身需求的下降。
比如人們對于健康以及豬肉口感等抱怨頗多,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等原因,使得豬肉消費緩降。
二是替代比較多。
除了牛羊肉以外,近幾年禽蛋以及水產品消費增加,對豬肉消費也有擠占。
所以這么一來,就麻煩了。生豬市場不僅壓力很大,而且搞不好重心還得繼續下移。
那為什么忽然又漲起來了呢?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二次育肥的支撐。
二次育肥可以說是生豬市場的一個重要砝碼,雖然說二次育肥不能改變生豬的總供應量,但是卻能改變供應的節奏。
比如,去年二次育肥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今年,二次育肥的積極性明顯下降了。
一來是對豬價預期普遍不高,所以影響了積極性;二來是飼料成本上漲,也擠壓了二次育肥的利潤。
但是由于年前大豬出欄較多,所以使得年后大豬價格相對標豬來說就比較堅挺,所以也利好二育,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豬價。
二是成本支撐。
年后豆粕、玉米價格持續上漲,飼料企業終于扛不住了,紛紛上調報價,有的甚至還上調了兩次。
這個成本無疑會轉嫁到養殖端,一方面是壓力,但另一方面也因為成本上升,使養殖戶對降價有一定抵觸情緒。
再加上近日各大院校開學,食堂采購備貨等有一些利好,于是豬價就又漲起來了。
但是上漲的力度不強,甚至說是很弱的,所以很大概率這又將是一場曇花一現,甚至還要警惕現完以后會不會繼續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