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糧食豐收的新聞,我總會陷入沉思: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主食的攝入量也較過去有所減少,那么中國是否真的需要種植如此多的糧食呢?——這是人民網網友19****5的困惑。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農業的記者,也常常被身邊朋友問及類似的問題:“少吃主食能幫助減肥、降低血脂,糧食產量多一點或少一點,應該沒什么大不了吧?”“如今的餐桌上大多是肉蛋奶、果蔬魚,糧食的重要性是不是被高估了?”……其實,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從三個維度來深入探討。
首先,糧食和主食并不是等同的概念。
饅頭、米飯、面條等主食,是直接用糧食加工而成的。然而,肉蛋奶等食物的生產,同樣離不開糧食的支撐。以家禽、家畜的飼養為例,它們的飼料中通常含有玉米、豆粕等糧食成分。據相關測算,生產1斤肉類,大約需要消耗2.5斤原糧來轉化。由此可見,從日常的一日三餐到各種零食小吃,糧食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
讓我們再來看看我國的“飯量”——這是我國最基本的國情。我國有十幾億人口,每天的糧食消耗量高達70萬噸,肉類消耗23萬噸,食用油9.8萬噸,蔬菜更是達到192萬噸。如此龐大的需求,一旦糧食出現短缺,又有誰能來幫助我們?又有誰有能力幫我們解決這一問題?
更何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需求早已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對糧食的需求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面臨更大的壓力。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三農”工作時,將“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放在首位,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將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的堅定決心和明確信號。
其次,“當年豐收”不等于“年年豐收”。
有人半開玩笑地說,新聞里總是報道糧食豐收,都讓人有點“審美疲勞”了,感覺糧食肯定夠吃了。確實,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500公斤,遠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標準。
但真的可以“高枕無憂”了嗎?糧食豐收的背后,離不開“天幫忙”和“人努力”。然而,旱澇等自然災害依然是糧食生產的最大隱患。從整體上看,2024年的農業災情雖較前些年有所減輕,但部分地區仍遭遇了“龍舟水”“暴力梅”等極端天氣,農民和一線干部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天氣變化的不確定性依然很大,這也決定了糧食生產一刻都不能放松。
居安思危,任何時候都不能輕易斷言糧食安全已經過關。我們不妨用數據說話:1996年、1998年和1999年,我國糧食產量曾三次達到1萬億斤,但此后經歷了諸多波折,直到2007年才重新回到1萬億斤的水平。事實證明,“滑坡容易、爬坡難”,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要繃緊,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如今,我們手里的“王牌”越來越多:全國耕地面積已連續三年實現凈增長;2024年,137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300馬力的無級變速拖拉機實現量產并廣泛應用……這些成果都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糧食生產力,讓我們對奪取豐收充滿信心。
第三,糧食問題絕不僅僅是糧食本身的問題。
從經濟全局來看,糧價是百價之基,它以及由此影響的食品價格,直接關系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波動。而居民消費價格不僅關乎經濟大勢,更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小日子”。中國經濟巨輪能夠平穩航行,“三農”無疑是重要的“壓艙石”。
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看,我們不能忘記,一旦國際形勢出現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許多國家和地區會立即收緊“糧袋子”,甚至將糧食作為博弈的工具。糧食的多與少是戰術問題,而糧食安全則是戰略問題。糧食多了是壓力,少了更是壓力,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在平時看似平凡,但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就會牽動人心。再看看我們的餐桌,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這一概念是不是更加具體、更加貼近生活了?糧食豐收,我們更要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刻也不能松懈。(根據人民日報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