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價格上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畢竟,豆粕和玉米價格的堅挺為小麥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這種聯動效應很可能會推動小麥價格持續上揚。
當市場情緒被點燃,惜售和囤糧行為往往會接踵而至。這種行為不僅會減少市場供應,還會進一步推高小麥價格,甚至可能倒逼企業不得不提高收購價格。
每年春季的3月至5月通常是干旱季節,而氣候因素也是會導致價格波動的因素之一。
那小麥最近瘋到什么地步呢?
第一,小麥拍賣成交率持續攀升
以近期的拍賣數據為例,上周中儲糧共推出約19萬噸小麥,成交量高達17萬噸,成交率突破90%。而本周的情況更為驚人——前天,中儲糧拍賣6.1萬噸小麥,最終成交6萬噸,成交率飆升至98%,幾乎接近“全軍覆沒”的狀態。
第二,拍賣市場溢價現象頻發
從拍賣結果來看,多地分公司的小麥拍賣都出現了溢價成交的情況,溢價幅度在5到35元不等。更令人咋舌的是,昨天北京市儲競價銷售2020年產加拿大硬紅小麥0.55萬噸,起拍價為3180元/噸,但最終成交價卻高達3620元/噸,溢價達440元/噸,折合1.81元/斤。如此高的成交價,無疑讓小麥市場瞬間“炸鍋”。
第三,與拍賣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麥采購市場卻“遇冷”
在采購端,小麥的流拍現象較為突出,成交率僅在10%到30%之間。這種“一頭熱一頭冷”的局面,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這些現象背后其實反映出兩個關鍵問題:
首先,小麥市場的看漲情緒已經非常濃厚,甚至出現了“搶購”的局面。這種情緒的高漲,使得市場參與者對小麥價格的預期不斷攀升,進一步推動了價格的上漲。
然而,另一方面,小麥市場的潛在風險也在悄然逼近。
或許有人會質疑:“價格都已經漲到1.81元/斤了,還有什么危險可言?”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次拍出1.81元/斤的并不是國產小麥,而是進口的優質加拿大小麥。這種價格的上漲,更多是基于其優質屬性和市場稀缺性。
其實,當我們回顧1月份北京市儲的加拿大小麥拍賣情況時,或許會對當前的市場情緒有所冷靜。當時,同樣是加拿大小麥,同樣是溢價成交,溢價幅度達到290元/噸,最終成交價為3450元/噸,折合1.725元/斤。而那時的小麥市場整體還處于低迷狀態,國產小麥價格甚至還在“泥坑”里掙扎。即便如此,進口小麥就已經拍出了1.7+的價格。
如今,小麥價格在連續上漲和濃厚看漲情緒的推動下,拍出1.81元/斤的價格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這也正是潛在風險的信號。市場情緒的過度高漲往往會掩蓋理性的判斷,一旦情緒轉向,價格可能就會面臨大幅波動的風險。
首先,小麥價格的上漲并非由需求直接拉動,而是受到玉米價格上漲的帶動。具體來說,近期玉米價格的持續攀升,為小麥帶來了重回飼用替代領域的希望。然而,這目前還只是潛在的可能性,即便小麥能夠重返飼料市場,其替代量也難以確定。因此,從目前來看,小麥的主要需求依然集中在面粉加工領域。
而面粉的需求相對穩定,既難以大幅上漲,也難以大幅下跌,整體處于一種常態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玉米價格出現下跌,市場情緒可能會迅速轉變,失去支撐的小麥價格很可能會隨之大幅下跌。
其次,市場的瘋狂反而會讓人更加迷茫。
第三,小麥的供應壓力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盡管關于玉米減產的說法仍有爭議,但小麥增產卻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小麥的余糧和結轉庫存都很充裕,而新麥上市的時間越來越近。如果將新麥產量也納入考量,那么供應壓力將變得極為巨大。
目前市場尚未明顯表現出這種壓力,但實際上它已經在悄然累積。如果后續找不到有效的消化渠道,而供應繼續增加,那么小麥市場的出口在哪里?看老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