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看它2024年的財報:華東市場營收直接下滑了27%,華南市場的經銷商數量少了43%,高端商超的份額也被搶走了68%。這些數字背后其實藏著一個行業里大家都沒注意的致命問題:現在消費市場越來越分化,但桃李面包還用過去那種“主打一個產品、全國統一打法”的工業化思維來做品牌,這在當下已經成了戰略上的大失誤。
一、品牌定位的“東北陷阱”:工業面包遇上消費升級
桃李面包在全國擴張的時候,一直帶著很濃的東北特色:靠“中央工廠+批發”的模式,主打性價比,面包價格大多在7-10元。這種打法在沈陽這種人均收入3.8萬元的地方很管用,但在人均收入7.2萬元的上海就完全不靈了。
比如在上海靜安嘉里中心B1層的貨架上,曼可頓16.8元的“法式天然酵種歐包”和桃李9.9元的“醇熟全麥”放在一起。曼可頓的包裝上寫著“36小時低溫發酵”“進口T65面粉”,正好戳中了都市白領對早餐升級的需求;而桃李面包的“0反式脂肪酸”這個賣點,在《2024中國烘焙消費趨勢報告》里顯示,對一線城市消費者的吸引力已經從2019年的72%降到39%了。
二、渠道端的“水土不服”
在銷售渠道上,桃李面包的問題更嚴重。現在像盒馬、Ole’這種高端超市,都要求供應商提供定制化的產品,但桃李一直靠全國統一的產品策略,根本滿足不了這些渠道的差異化需求。聽說,華東一家連鎖便利店在2023年想讓桃李開發一款“區域限定抹茶麻薯”,但因為不符合桃李全國單品最低30萬箱的起訂量,這個項目直接黃了。
三、中間市場被擠壓,兩邊都撈不著
《2024麥肯錫中國消費分級白皮書》里說,現在的消費市場呈現出“M型結構”:高端市場每年增長18%,超低價市場增長12%,而桃李一直守著的中間市場,每年萎縮5%。在深圳海岸城商圈,這種分化特別明顯:負一層的“月楓堂”可頌,一個賣22元,排隊的人還特別多;但百米外的社區團購群里,東莞代工廠的“平替版肉松面包”,3.9元一個,正在城中村賣得風生水起。桃李面包卻在這兩個市場都輸了——既沒勇氣用“桃李臻選”子品牌去搶28-38元的伴手禮市場,又舍不得降低毛利率去打5元以下的低價市場。
更危險的是,現在區域品牌開始用“本地工廠+網紅單品”的輕量化打法,但桃李還堅持“300公里配送半徑”的重資產模式。比如在長沙,本地品牌“巢娭毑”靠著當日現烤的紫米麻薯包,單店月銷突破60萬元,而桃李從沈陽工廠運到長沙的物流成本就占售價的15%,這使得桃李的產品在新鮮度和價格上都被打得落花流水。
四、品類創新跟不上,錯過場景化消費的風口
再看看桃李2024年的新品清單:“巧克力味酵母面包”“香橙夾心蛋糕”,這些微創新都延續了二十年的老套路。現在“銀發經濟”“健身輕食”“兒童零食”這些細分市場都火起來了,桃李的產品卻顯得特別沒勁。比如日本的山崎面包,針對不同消費場景開發了“晨食派”(早餐系列)、“夜美人”(晚間低卡系列)、“塾應援”(學生加餐系列)三大產品線,桃李的產品結構卻對這些消費場景沒啥感覺,明顯掉隊了。
五、面包戰爭的終局猜想:桃李還能不能翻身?
在杭州某小學門口的便利店,有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家長們一邊買18元一袋的“爸爸糖”兒童高鈣吐司,一邊把8.9元的桃李葡萄干面包放回貨架——因為桃李面包成分表里有人工香精,不符合家長群里傳的《避坑指南》。這個細節說明,現在很多中產家庭買東西特別看重“清潔標簽”,而桃李引以為傲的“25天超長保質期”技術,反而成了它進不了高端市場的“原罪”。
現在,桃李面包正被前后夾擊:達利食品推出“美焙辰”來搶早餐市場,賓堡集團收購“曼可頓”布局高端市場。桃李自己呢?卻陷入了“品牌老化、渠道萎縮、研發保守”的惡性循環。不過,聽說在沈陽總部最新的戰略調整里,桃李準備搞三個大動作:
1、品牌分層實驗:在杭州、成都試點“桃李工坊”現烤門店,試試能不能把產品賣到28-38元的高價帶。
2、應鏈革命:在珠三角建柔性化數字工廠,支持區域限定產品的快速投產。
3、 場景化突圍:和Keep聯名開發運動營養面包,打入健身人群的代餐市場。
這些動作能不能奏效,關鍵看桃李能不能打破過去“一個品牌打天下”的老思維。畢竟,現在的消費者眼里,“桃李”早就不是“媽媽的味道”了,而是需要重新定義的品牌。桃李面包的困境,說白了就是過去工業化時代那種靠“大單品”打天下的策略,撞上了現在個性化消費的時代。現在消費者買東西,不再只看“性價比”,更看重“情價比”“心價比”。烘焙行業的競爭早就不是單純的產品競爭,而是比誰更能提出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