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風就是美國刮起來的。
自從特朗普上臺以后,就揮起了關稅大棒,而這根大棒并不是針對某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而是揮向了全球。
而貿易戰打響,首當其沖的就是農產品以及能源領域,因為這兩個都是命門。
所以我們就看到,玉米、大豆等就開始不淡定了。
第二個風就是天氣。
尤其是近兩年,極端天氣成了擾動全球農產品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天氣主要影響相關農產品的產量,而受天氣影響,有兩個國家可以說是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一個是巴西,另一個則是印度。
巴西這兩年風頭很盛,而天氣大部分時間對巴西比較利好,所以巴西的玉米啊,大豆啊什么的,都迎來了豐產的局面。
所以,巴西的出口這兩年也是很強勁。
但是印度就沒那么樂觀了,甚至可以說是狀況頻出。
之前是小麥、大米,這一次印度又曝出大消息,食糖要大減產!
根據最新的預估,2024/25年度印度食糖產量預估下調至2580萬噸,同比上一年度降幅達到了19.1%。
這還不算,而印度全國的食糖消費量大概是2900萬噸,這意味著,2024/25年度的食糖產量還沒有消費量多,這也是印度8年來食糖產量首次低于消費量。
再加上此前獲批的100萬噸出口,這就導致印度在新一年度,即2025/26年度的食糖期初庫存從之前的近800萬噸一下降到了不足400萬噸。
甚至有業內人士開始擔心,印度會不會還得去進口食糖?
減產原因也沒什么新鮮原因,主要還是兩個因素:
一個是甘蔗單產不及預期,產量下降;另一個則是本來就供應下降,然后更多的甘蔗用于生產乙醇,所以導致糖廠提前關閉,食糖產量下降。
印度減產,市場只好把目光投向了巴西。
一慣到處給全球市場縫縫補補的巴西,這回也不太給力,因為巴西在2024/25榨季減產已是定局。
從甘蔗壓榨量以及食糖和乙醇產量可以看出,用于生產食糖的甘蔗比例下降,而用于生產乙醇的比例則有所提升,所以2024/25榨季食糖減產成為定局。
于是,市場就把目光看向了新的榨季,因為從4月1日開始,巴西將進入2025/26榨季。
那么,新榨季能不能把這個缺口給補上呢?
不好說,因為現在市場對于巴西新榨季的產量預估不定,即有人預估增產,而有人則預估減產。
這其中不乏有炒作的因素,但實則也是由于巴西各區域產量不均,導致預估不一。
比如,有機構認為,今年以來巴西土壤濕度較好,利于甘蔗生長。
但也有機構認為,部分地區受去年火災影響,甘蔗發芽率較低,即使已經生長的甘蔗其高度也僅有正常水平的一半左右,所以減產是大概率事件。
而天氣也并不作美,比如一些重要產區已連續超過30天沒有降雨,所以當地農民認為今年甘蔗減產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盡管土壤水分充足,但是降雨量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所以接下來,巴西甘蔗產量的關鍵就鎖定在了4月份以后的降水情況上。
再加上現在巴西乙醇政策明顯利好,可能也會影響到食糖生產,而這時印度的減產效應可能就會進一步被市場放大。
畢竟,兩大主產國都面臨減產,國際糖價肯定穩定不下來。
可能有人也要問了,印度怎么老出狀況?
這也沒辦法,印度屬于季風氣候,全年溫度較高,旱雨兩季十分分明。如果夏季風過強,可能會引發洪水,而如果太弱,又可能會導致旱災。
再加上印度農業基礎設施較弱,所以對于這些災害基本是無力抵擋,所以“靠天吃飯”這個詞用在印度身上特別合適。
所以,這也就使印度的農作物產量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