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堅持
完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綱要》提出四個總體要求:
一是堅持營養導向,將營養和健康需求貫穿于食物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及食品研發全過程,重點發展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推動營養化加工。
二是堅持綠色發展,統籌食物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傳承中華優秀飲食文化,引導合理膳食習慣。
三是堅持分類施策,加強農村和邊遠地區居民營養改善,強化孕產婦、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營養供給,構建創新驅動的食物科技體系、政策支持體系和營養健康監測體系。
四是堅持多方參與,形成政府指導、市場為主、社會協同的發展格局,營造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到2030年,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加完善,食物消費結構向營養健康型轉變,食物與營養攝入更加均衡合理。具體目標包括: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食物人均年消費量穩步提升,豆類、肉類、蛋類、奶類、水產品、蔬菜、水果分別達到14公斤、69公斤、23公斤、47公斤、29公斤、270公斤、130公斤以上;倡導人均每日能量攝入量男性2150千卡、女性1700千卡左右;人均每日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占50%以上;人均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增加到25~30克,食用油攝入量減少到25~30克,食鹽和添加糖的攝入量分別不超過5克和25克。
六大任務
全面提升全民營養健康水平
第一,增加優質蛋白質食物供給和消費。提升肉、蛋、奶營養品質,穩定肉牛產能,引導鮮牛肉消費。促進奶業融合發展,優化乳制品結構,發展低溫乳品和奶酪等干乳制品,提升居民奶類消費水平;
發展魚、蝦蟹、貝藻類等優質水產品養殖、加工和冷藏保鮮,有序開發近海和遠洋漁業資源。增加中小學生營養餐中的水產類食物;研發高產優質大豆品種,推進傳統豆制品營養化改造,鼓勵新型豆奶和蛋白食品開發。
第二,促進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供給和消費。推行全谷物加工,發展鮮食玉米、優質薯類和雜豆等,改善雜糧及其制品的風味口感。優化主食產品結構。豐富蔬菜、水果等產品種類。
發展高品質薯類專用粉,擴大馬鈴薯主食產品、地域特色產品和休閑食品消費。開發低升糖食品;加大竹筍、海藻、棗、菊芋、魔芋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特色食物供給,充分利用玉米、小麥、大豆、甜菜、果品等的加工副產物及菊苣等作物,增加膳食纖維原料供給,促進相關營養健康食品研發和消費。
第三,加快營養型食物研發和加工。強化品種改良,納入營養品質指標,研制快速檢測裝備,推動營養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強食物與營養健康研究,攻關共性關鍵技術,構建營養導向型良種創新和高值化加工技術體系。
推動高校設立相關專業,培養食品加工與營養健康人才。創新營養保留技術,開發健康食用油、茶飲品、發酵型奶制品等。發展個性化定制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加快特殊人群膳食食品開發。構建食藥物質數據庫,完善標準規范,擴大食藥同源品種范圍,開發保健食品和中醫藥膳產業。
第四,傳承和推廣健康飲食文化。推廣減鹽、減油、減糖行動,開發營養健康食譜,建設營養健康食堂和餐飲門店。鼓勵家庭科學烹飪,發展中央廚房和智能家用廚具;發揚中華飲食文化傳統,倡導平衡膳食模式,修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開展“減油增豆加奶”科普宣傳。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倡導分餐制和“光盤行動”。
第五,加快構建食物與營養供給保障體系。構建營養型農業產業體系,加強優質糧食生產和營養化加工,建設規模化倉儲物流基地,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建設營養與健康學校,實施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調整低收入人口保障標準,確保食物供給和營養改善;推動營養健康專業化服務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加強營養師隊伍建設,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安全責任。
第六,健全食物與營養可持續發展制度體系。完善營養健康標準體系,強化臨床營養規范,探索食品包裝正面標簽應用,支持農產品營養功能評價和品牌建設;
加強食物與營養健康監測評價,加大對兒童和老年人群的營養監測力度;加強全鏈條監管,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虛假宣稱行為,實施獸用抗菌藥減量行動,強化嬰幼兒食品安全監管。
《綱要》指出,有關部門要制定促進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支持保障政策措施,各地要結合實際,強化對食物與營養發展工作的組織保障,確保取得實效
一是堅持營養導向,將營養和健康需求貫穿于食物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及食品研發全過程,重點發展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推動營養化加工。
二是堅持綠色發展,統籌食物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傳承中華優秀飲食文化,引導合理膳食習慣。
三是堅持分類施策,加強農村和邊遠地區居民營養改善,強化孕產婦、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營養供給,構建創新驅動的食物科技體系、政策支持體系和營養健康監測體系。
四是堅持多方參與,形成政府指導、市場為主、社會協同的發展格局,營造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到2030年,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加完善,食物消費結構向營養健康型轉變,食物與營養攝入更加均衡合理。具體目標包括: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食物人均年消費量穩步提升,豆類、肉類、蛋類、奶類、水產品、蔬菜、水果分別達到14公斤、69公斤、23公斤、47公斤、29公斤、270公斤、130公斤以上;倡導人均每日能量攝入量男性2150千卡、女性1700千卡左右;人均每日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占50%以上;人均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增加到25~30克,食用油攝入量減少到25~30克,食鹽和添加糖的攝入量分別不超過5克和25克。
六大任務
全面提升全民營養健康水平
第一,增加優質蛋白質食物供給和消費。提升肉、蛋、奶營養品質,穩定肉牛產能,引導鮮牛肉消費。促進奶業融合發展,優化乳制品結構,發展低溫乳品和奶酪等干乳制品,提升居民奶類消費水平;
發展魚、蝦蟹、貝藻類等優質水產品養殖、加工和冷藏保鮮,有序開發近海和遠洋漁業資源。增加中小學生營養餐中的水產類食物;研發高產優質大豆品種,推進傳統豆制品營養化改造,鼓勵新型豆奶和蛋白食品開發。
第二,促進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供給和消費。推行全谷物加工,發展鮮食玉米、優質薯類和雜豆等,改善雜糧及其制品的風味口感。優化主食產品結構。豐富蔬菜、水果等產品種類。
發展高品質薯類專用粉,擴大馬鈴薯主食產品、地域特色產品和休閑食品消費。開發低升糖食品;加大竹筍、海藻、棗、菊芋、魔芋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特色食物供給,充分利用玉米、小麥、大豆、甜菜、果品等的加工副產物及菊苣等作物,增加膳食纖維原料供給,促進相關營養健康食品研發和消費。
第三,加快營養型食物研發和加工。強化品種改良,納入營養品質指標,研制快速檢測裝備,推動營養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強食物與營養健康研究,攻關共性關鍵技術,構建營養導向型良種創新和高值化加工技術體系。
推動高校設立相關專業,培養食品加工與營養健康人才。創新營養保留技術,開發健康食用油、茶飲品、發酵型奶制品等。發展個性化定制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加快特殊人群膳食食品開發。構建食藥物質數據庫,完善標準規范,擴大食藥同源品種范圍,開發保健食品和中醫藥膳產業。
第四,傳承和推廣健康飲食文化。推廣減鹽、減油、減糖行動,開發營養健康食譜,建設營養健康食堂和餐飲門店。鼓勵家庭科學烹飪,發展中央廚房和智能家用廚具;發揚中華飲食文化傳統,倡導平衡膳食模式,修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開展“減油增豆加奶”科普宣傳。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倡導分餐制和“光盤行動”。
第五,加快構建食物與營養供給保障體系。構建營養型農業產業體系,加強優質糧食生產和營養化加工,建設規模化倉儲物流基地,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建設營養與健康學校,實施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調整低收入人口保障標準,確保食物供給和營養改善;推動營養健康專業化服務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加強營養師隊伍建設,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安全責任。
第六,健全食物與營養可持續發展制度體系。完善營養健康標準體系,強化臨床營養規范,探索食品包裝正面標簽應用,支持農產品營養功能評價和品牌建設;
加強食物與營養健康監測評價,加大對兒童和老年人群的營養監測力度;加強全鏈條監管,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虛假宣稱行為,實施獸用抗菌藥減量行動,強化嬰幼兒食品安全監管。
《綱要》指出,有關部門要制定促進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支持保障政策措施,各地要結合實際,強化對食物與營養發展工作的組織保障,確保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