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說完小麥很危險,結果行情馬上就變臉了,而且這次的臉變得有點大。
不光是行情上的下跌,而且地方小麥的拍賣也開始出現大量的流拍,這就讓小麥市場有點坐不住了。畢竟在前兩年,小麥拍賣是壓倒小麥的主力稻草,所以現在再次流拍,讓市場有點心慌,擔心輪換主體會泡制前兩年的做法,拍不動那就降價,結果越拍越低,越低越拍。
所以,現在的小麥市場就充斥著這樣的恐慌。那么,小麥會不會真的繃不住了,要重走前兩年的老路呢?
首先,我們認為小麥的下跌是必然的。之前我們分析過,小麥和玉米不同,雖然玉米上漲也拉動了小麥,但是支撐玉米的因素遠比小麥要多,而利空玉米的因素卻遠比小麥要少。
所以,小麥的行情一部分和玉米有關,但是并不能全系在玉米身上。為什么我們認為小麥的下跌是大概率事件呢?
主要就是因為市場對小麥的預期和小麥的現實供需存在落差。即市場看漲小麥主要看的是小麥重入飼料領域,進而提振小麥需求。但事實上,小麥與玉米價差雖然縮小,但是并未全面啟動飼料用替代。
一方面是生豬養殖并不景氣,且利潤走低,養殖端對飼料需求并不旺盛;
另一方面,距離新小麥收獲也越來越近,且新麥豐產預期較高,再加上從目前部分儲備庫對新麥的輪換采購來看,普遍對新麥預期不高,成交多有折價,甚至市場預計,如果新麥豐產,且質量品質正常,新小麥啟動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所以,當飼用需求預期放緩,而面粉走貨不暢,且面粉企業不斷承壓的情況下,小麥必然是要撐不住的。那么,小麥會不會像前兩年那樣大跌呢?概率也不大。首先是政策面雖然對小麥的支撐看似不如玉米多,但在穩糧保糧的大政策背景下,小麥必然是有底的,所以大跌的概率并不大。
其次,玉米上漲以后,和小麥的比價關系,其實也是變相為小麥托底。即當小麥下跌到一定程度,必然觸發替代,隨著小麥的飼用替代啟動,需求增加,也就限制了小麥的跌幅。
所以我們對小麥的看法依然不變,即整體仍然是供強需弱的狀態,再加上距離新麥收獲越來越近,小麥上行壓力很大。但同時經過前面的磨合,小麥已完成筑底過程,所以大跌的概率也不大。再加上隨著新麥收獲,新陳必然要交接,所以接下來,陳麥和新麥價格會不斷調整趨近。但不可否認,優質麥行情依然堅挺,也成為支撐小麥的重要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