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征高額關稅后,盡管對華出口面臨歸零的威脅,但CBOT大豆價格仍逆勢上漲,中美關稅大戰的上周,CBOT大豆價格周度上漲近7%。
歸根到底反常現象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全球需求轉移:東南亞填補中國缺口中國對美豆進口歸零后,東南亞市場成為關鍵替代者。2025年1-2月,美國對印尼、越南等國的出口量同比激增40%,相當于分流了原本對華出口量的30%。
東南亞國家因人口增長與養殖業擴張,大豆年進口需求增速達12%,形成穩定增量市場。數據佐證:2025年4月,美國對東南亞大豆出口量達180萬噸,創歷史新高。 印尼大豆壓榨產能擴張至年處理600萬噸,較2020年翻倍。這種結構性轉移表明,美國大豆并未因失去中國市場而陷入過剩,全球需求多元化緩沖了單一市場沖擊。
二、美元貶值:貨幣變量重塑定價邏輯美聯儲2025年二季度意外降息,導致美元指數單周下跌1.8%,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獲得支撐。歷史數據顯示,美元指數每下跌1%,CBOT大豆平均上漲0.7%。當前美元走弱直接降低非美國家采購成本,刺激新興市場補庫。
市場反應: 4月第二周,投機資金涌入農產品期貨,CBOT大豆未平倉合約增加8%。 巴西雷亞爾對美元升值2%,進一步削弱巴西大豆價格優勢。美元貶值不僅推高美豆名義價格,更吸引資本流入商品市場對沖通脹風險。
三、南美供應鏈瓶頸:豐產難抵物流僵局盡管巴西大豆產量達1.7億噸,但物流瓶頸導致實際供應受限。桑托斯港船舶等待時間延長至25天,升貼水報價飆升至200美分/蒲式耳,相當于每噸成本增加54美元。
同時,阿根廷產區霜凍導致單產預估下調3%,全球庫存消費比回落至19.03%。關鍵矛盾: 巴西4月實際出口量僅完成預期的65%,港口擁堵導致日均裝運量下降30%。 阿根廷霜凍影響200萬噸產量,相當于全球月消費量的2.5%。市場意識到南美“紙面豐產”與“實際到港”存在落差,推動美豆價格修復。
四、美國種植收縮:供給端主動調整美國農民通過減少播種面積對沖價格下跌壓力。USDA預測2025年美豆播種面積降至8349萬英畝(五年最低),同比減少4%。玉米/大豆比價升至2.8的歷史高位,刺激農戶轉種玉米。
影響傳導: 若種植面積縮減兌現,2025/26年度美豆庫存消費比將降至6.5%,接近2012年干旱水平。 期貨市場提前交易減產預期,遠月合約漲幅(4.5美分)顯著高于近月(0.4美分)。供給收縮預期直接支撐期貨價格,形成“越跌越減產”的自我強化循環。
五、金融衍生品:空頭回補與技術共振市場情緒逆轉觸發程序化交易與空頭平倉。CBOT大豆7月合約在1037美分形成雙底,RSI指標脫離超賣區間,吸引量化資金入場。
同時,做多中國豆粕期貨、做空美豆的跨市場套利策略收益率達18%,平倉潮加速空頭回補。
資金動向:4月第二周,基金凈空持倉減少1.2萬手,投機性賣壓釋放。 期權隱含波動率(IV)從30%降至25%,市場恐慌情緒消退。技術面與資金流向形成共振,放大價格反彈幅度。
CBOT大豆逆勢上漲的本質,是全球化市場對政策沖擊的再平衡:美元貶值提供貨幣支撐,南美物流瓶頸制造供給焦慮,美國種植收縮重塑遠期預期,金融工具放大波動彈性。美國農民,失去中國市場雖痛,但東南亞需求崛起與供給側調整提供了緩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