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大米市場,盡管當前全球大米價格走低,但印度仍計劃進一步增加大米出口,與巴基斯坦爭奪全球大米出口市場份額。來自巴基斯坦國家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本年度前10個月巴基斯坦巴斯馬蒂大米出口總量為707875噸,同比增長15%,但4月出口量僅為43895噸,創下本財年最低。
在全球大宗農產品貿易方面,近兩周國際交易頻繁。其中,阿爾及利亞通過招標買入65萬噸小麥,沙特則購入62.1萬噸黑海小麥,來自亞洲的韓國近段時間則采購了總量24萬噸的農作物,包括玉米、小麥和豆粕等。而本周菲律賓也通過私人出口商采購了約14.5萬噸的美國豆粕。
另據媒體援引澳大利亞貿易公司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買家已經從澳大利亞購買了4到5批5.5萬噸的小麥,將于7月或8月交付,并從加拿大購買了約20萬噸小麥。消息還稱,6艘裝載約36萬噸法國或烏克蘭大麥的巴拿馬型散貨船,將于7月或8月出發前往中國。
一名德國貿易商表示,中國的小麥和大麥進口采購在過去一年里非常平靜,這是他在數月里看到的第一筆大宗交易。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也顯示,此前一段時間中國在全球大宗農產品市場的采購極為平淡。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4月中國小麥和玉米進口量較去年同期分別銳減61.2%和84.5%,大豆進口也同比減少29.1%,進口量創10年來同期最低點。
由于進口數量銳減,導致5月初華北和東北的幾家油廠不得不減產或停產,一些庫存不足的飼料廠不得不在市場購買昂貴的現貨豆粕,使得4月下旬的豆粕現貨基差高達千元。但現在中國已經開始逐漸恢復在全球糧食市場的采購。
據相關進口大豆船期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已經迎來進口巴西大豆到港高峰,預計5月進口大豆將達1300萬噸,6月維持在1200萬噸,7月也將到950萬噸。隨著大豆進口數量的增多,截至5月16日全國主要油廠進口大豆商業庫存已經攀升至646萬噸,同比上升151萬噸,較過去三年均值上升171萬噸。從市場傳來的消息還顯示,近期我國進口大豆通關加快,由此前的20天以上縮短至10天左右。
在下游市場,目前除東北、西北、華中及西南地區豆粕價格仍維持在3000元/噸以上外,其他的華北、山東、華東及華南地區的豆粕價格均已經在3000元/噸之下,國內主要大中型油廠43%蛋白豆粕成交均價跌至2970元/噸,較4月下旬高點下跌近900元/噸。在小麥現貨市場,盡管市場對于小麥減產的擔憂正在減弱,但旱情影響下,北方各大面粉廠目前對容重達到780、且面筋30以上的新小麥普遍給出了1.23元的價位,優質專用小麥最高達到1.4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