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季小麥大量上市,國內小麥市場價格逐漸承壓,步入下行通道。主產區華北黃淮地區的小麥價格從前期高位的1.25元/斤已經跌至1.21元/斤附近。可以說在新季小麥上市的沖擊之下短短不到三周的時間跌幅高達4分/斤。而且從近期面企的報價趨勢來看,這種“陰跌”的行情仿佛還沒有止住的跡象。
麥收尚未過半,種植者的辛勤勞動成果尚未轉化為收益,面對小麥價格的快速下跌,市場迫切期待“歷史最高”最低收購價的托市收購政策盡快啟動。而在近期關于各個省份即將開始托市的傳聞也在市場不斷回
麥收尚未過半,種植者的辛勤勞動成果尚未轉化為收益,面對小麥價格的快速下跌,市場迫切期待“歷史最高”最低收購價的托市收購政策盡快啟動。而在近期關于各個省份即將開始托市的傳聞也在市場不斷回
響。
托市開啟:部分區域價格已經符合
盡管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定為2380元/噸(國標三等),但考慮到市場上流通的糧源多為二等小麥(介于三等與一等之間),因此其托市收購價平均應達到2420元/噸左右。以面企到廠價為基準,安徽、江蘇以及河南三省中,多數面企報價已逼近2420元/噸,其中上市的兩省面企主流報價維持在2410-2430元/噸的區間內,考慮到近期持續回落的態勢,預計在本周末或將有相當一部分面企報價出現跌破“保護價”的情況。
盡管上述三省的省市各級儲備庫已在保護價附近啟動收購,但成效尚不顯著。收購價格缺乏吸引力,且收購規模有限,面對新麥上市的沖擊,顯然未能有效發揮托底作用。在此背景之下,在各自區域內開啟敞開式的“托市收購”或將是更為有效的措施。
盡管上述三省的省市各級儲備庫已在保護價附近啟動收購,但成效尚不顯著。收購價格缺乏吸引力,且收購規模有限,面對新麥上市的沖擊,顯然未能有效發揮托底作用。在此背景之下,在各自區域內開啟敞開式的“托市收購”或將是更為有效的措施。
在市場對于新季小麥開啟托市保有較強預期的背景之下,關于托市開啟的時間點也有很多的猜測。咱們不妨回顧一下最近一次開啟大規模托市收購也就是2020年的小麥托市開啟時間
最大限度保障種植者收益,托市收購意義重大從各方機構調研的數據來看,今年部分地區包括安徽、江蘇、山西、陜西以及河南南部卻有部分地區因極端的干旱氣候導致產量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部分區域的畝產從上年的1000斤降至700斤左右。
而種植成本在多次灌溉(三次)以上較上年明顯增長,租地的種植成本已經高達1500-1700元/畝。即便是在地頭按照最低收購價1.21元/斤來進行收購(實際地頭收購價要比托市到庫價低2-3分錢),干旱嚴重影響區域的單畝收益勉強維持在850元左右,而上一季玉米價格更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暴跌,河南地區潮糧價格一度探底至0.9元/斤,一年兩季作物的華北黃淮市場同樣遭遇到了種植大幅虧損的局面。
而種植成本在多次灌溉(三次)以上較上年明顯增長,租地的種植成本已經高達1500-1700元/畝。即便是在地頭按照最低收購價1.21元/斤來進行收購(實際地頭收購價要比托市到庫價低2-3分錢),干旱嚴重影響區域的單畝收益勉強維持在850元左右,而上一季玉米價格更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暴跌,河南地區潮糧價格一度探底至0.9元/斤,一年兩季作物的華北黃淮市場同樣遭遇到了種植大幅虧損的局面。
眼下,我國各小麥主產區的小麥大規模機收正由南向北快速推進。糧安則農穩,農穩則全局主動。奪取夏糧豐收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關鍵一仗,對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端好中國飯碗至關重要,必須全力以赴打好這場硬仗。打贏這場硬仗,儲的環節要把工作做在前面。
糧食系統需未雨綢繆,全面確保倉容充足、人員到位、資金充沛,做到“有人愿收、有錢可收、有倉能存、有車快運”,堅決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手段,讓糧食入庫更高效;加強產銷銜接和農企對接,確保農民售糧順暢,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糧食系統需未雨綢繆,全面確保倉容充足、人員到位、資金充沛,做到“有人愿收、有錢可收、有倉能存、有車快運”,堅決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手段,讓糧食入庫更高效;加強產銷銜接和農企對接,確保農民售糧順暢,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