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進口大豆情況
根據統計,6-8月船期預報進口大豆分別為1056.25萬噸、1100萬噸和900萬噸,6月采購基本完成,7月采購完成近9成,8月采購完成3成以上,進口大豆供應較為充足。自第18周起,大豆港口庫存持續維持在近5年最高水平。
此前(2-3月份),進口大豆從港口到油廠的時間需要15-25天,導致油廠因缺豆而減產或停產。進入5月份,進口大豆通關檢疫速度整體加快,部分港口通關天數縮至10-15天。油廠原料緊張局面有所緩解,大豆港口庫存與油廠庫存變化節奏接近。
此前(2-3月份),進口大豆從港口到油廠的時間需要15-25天,導致油廠因缺豆而減產或停產。進入5月份,進口大豆通關檢疫速度整體加快,部分港口通關天數縮至10-15天。油廠原料緊張局面有所緩解,大豆港口庫存與油廠庫存變化節奏接近。
(二)豆粕基本面分析
隨著進口大豆到港上量及海關檢疫速度加快,油廠開機率持續上升。截止5月23日當周,國內油廠開工率突破60%,達62.1%;6月6日當周開工率預計繼續增長至65.52%。根據鋼聯統計的全樣本油廠數據,5月油廠豆粕產量為713.212萬噸(為2025年月度產量最大值),環比增加67.52%,同比增加5.29%。
盡管上游大豆和壓榨豆粕供應增加,但油廠和飼料廠的庫存壓力并不是很大。截止5月23日,油廠豆粕庫存為20.69萬噸,較上周增加8.52萬噸,仍處于較低水平,庫存表現為近緊遠松。截止5月30日,飼料企業物理庫存天數為5.99天,低于普遍設置的7-10天安全庫存,飼料企業采購策略仍以隨用隨買為主。
根據豆粕周度提貨量來看,5月豆粕需求表現為逐步好轉,但5月總提貨量僅283.56萬噸,遠不及5月產量。相比于菜粕,豆粕需求的季節性特征較弱,主要為5-8月溫和上漲,或不及供應端的增長速度。因此,基本面來看,豆粕表現偏弱。
根據豆粕周度提貨量來看,5月豆粕需求表現為逐步好轉,但5月總提貨量僅283.56萬噸,遠不及5月產量。相比于菜粕,豆粕需求的季節性特征較弱,主要為5-8月溫和上漲,或不及供應端的增長速度。因此,基本面來看,豆粕表現偏弱。
(三)豆粕價格難跌的原因分析
從進口來看,目前我國進口美豆已進入尾聲,主要從南美進口大豆。通過計算大豆壓榨利潤,現貨市場榨利自4月下旬起大幅下跌,盤面近月榨利為負值。當壓榨利潤較低時,油廠挺價意愿較強,不會主動去推動價格下跌。
那么利潤較低主要是上游供應的原因,由于4月美國對多國加征關稅,市場對南美大豆的需求增加,支撐巴西大豆升貼水,增加大豆進口成本,進而支撐豆粕價格。另外,由于進口成本高會影響后續的采購,當前9月船期購買尚未開始,遠月合約或因供應轉緊而有所支撐。
那么利潤較低主要是上游供應的原因,由于4月美國對多國加征關稅,市場對南美大豆的需求增加,支撐巴西大豆升貼水,增加大豆進口成本,進而支撐豆粕價格。另外,由于進口成本高會影響后續的采購,當前9月船期購買尚未開始,遠月合約或因供應轉緊而有所支撐。
從大豆種植和生長來看,阿根廷天氣炒作結束,接下來將轉為關注美豆種植及生長情況。根據USDA最新預估,2025/26年度美豆種植面積為3346.8萬公頃,較上一年度減少135.5萬公頃。在沒有明顯的行情驅動時,美豆種植極容易成為炒作因素,關注6月美豆種植面積、優良率以及7月種植地區天氣。
總結來說,當前國內基本面表現為供過于求的偏弱格局。但外圍巴西進口大豆的成本支撐以及接下來美豆的炒作,使得豆粕價格下跌空間有限,短期內或維持震蕩偏弱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