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麥替代:河南小麥最低托市政策啟動后比價仍具有優勢
據跟蹤統計,隨著河南啟動小麥最低托市收購政策,當地小麥價格有所走強。不過,由于國內玉米價格同樣表現堅挺,多地小麥比較優勢得以保持。
值得一提的是,5月下旬開始,廣東貿易商預售6月國產小麥,相較于同為6月交貨的玉米可溢價90元/噸;目前糧商預售7月小麥價格與玉米已經持平。
二、國內玉米價格堅挺向上,進口谷物比價優勢溫和上升
相對于國產小麥而言,隨著國內玉米價格季節性走強,進口谷物的比價優勢也溫和上升,特別是在美玉米持續承壓,南美玉米收獲上市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震蕩走強情況下。
據初步測算,進入6月,進口高粱(按照0.95系數折算)和大麥(按照0.85系數折算)相較于國產玉米進一步顯露比價優勢(目前,7-8月船期阿根廷高粱報價2150元/噸左右,多國大麥2130元/噸-2150元/噸)。同時,按照目前巴西玉米理論成本2000元/噸左右計算,其理論進口利潤也可超過400元/噸,只是在玉米進口配額的限制下,規模進口暫不會被觸發,大多為執行前期合同。
綜上所述,本月河南小麥最低托市收購政策啟動并不會立即阻止飼料配方中玉米比重的下降趨勢,5月下旬開始華南地區開始預售新麥(即便較之玉米溢價近100元/噸)間接預示著未來幾個月國產玉米配方中添加比重的下滑。此外,國內玉米價格的上行帶來比價優勢逐步喪失可能進一步帶動多元谷物的到來,且我們還需兼顧“政策糧(包括拍賣和中美關系變化下可能出現的采購)”對于市場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