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作為第三屆鏈博會首場活動,以“貿鏈全球共享糧安”為主題的第十六屆農業貿易政策國際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由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中國貿促會農業行業分會)主辦,來自中外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相關企業及國際組織代表與會,圍繞糧食安全和全球貿易政策協同發展、農業供應鏈綠色和數字化轉型等熱點問題集中研討交流。
挑戰與機遇并存的農業貿易
當前,氣候變化加劇,地緣沖突持續,全球貿易規則碎片化,給農業貿易帶來了嚴峻挑戰。“短期內,這些危機引發了一波出口限制、囤積行為以及貿易限制,加劇了全球糧食安全危機,這使得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成為焦點。
而長遠來看,這些挑戰中也有著能夠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獲益的新機遇。”WTO副總干事讓-馬里·波岡表示,WTO規則旨在平衡貿易與生產,在各國投資本國糧食體系的同時不損害全球市場。WTO成員正致力于推動就公共儲備、國內補貼等議題的談判,確保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中全面受益,達成實際的長期效果。
而長遠來看,這些挑戰中也有著能夠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獲益的新機遇。”WTO副總干事讓-馬里·波岡表示,WTO規則旨在平衡貿易與生產,在各國投資本國糧食體系的同時不損害全球市場。WTO成員正致力于推動就公共儲備、國內補貼等議題的談判,確保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中全面受益,達成實際的長期效果。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潔認為,中國在參與國際農產品供應鏈時面臨著以下問題:一是農產品進口品種和市場集中化特征顯著,多元化進程亟待加快;二是農業“走出去”的產業鏈條偏短,產業鏈話語權不足;三是關鍵海運航線脆弱性凸顯,運輸網絡中斷或阻塞風險增加。她表示,可以通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多元化進口,培育壯大農業對外開放主體,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等方式進行應對。
本次會議發布的《2025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農產品貿易保持穩定向好發展態勢。全年農產品貿易額3182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030億美元,增長4.1%;進口額2152億美元,下降7.9%。
“當前,中國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正逐步減弱,調料、預制菜及小眾產品等新興品類已成為中國出口的新亮點。這類產品處于產業鏈后端,具有更高附加值,需給予更多關注。”南京農業大學鐘山首席教授、國際食品與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朱晶說,“產業鏈附加值的提升是中國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向。從國際貿易視角看,向更發達經濟體拓展出口時,高附加值的加工類農產品是其更加需求的品類,這也是中國未來培育新型農產品比較優勢過程中需重點強化的領域。”
綠色化與數智化成為新趨勢
傳統農業供應鏈及貿易體系存在受天氣影響大、流通效率低、信息孤島嚴重、質量控制難度大等系統性難題,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成為農業貿易新趨勢。
“韓國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農業的多功能性。”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林英兒說,2020年韓國政府推出了“公益型直接支付制度”,其中的選擇性直接支付計劃用于補償農民自愿開展環境友好型農業實踐而產生的收入損失和額外成本,以促進多功能性、可持續性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除有機農業認證體系外,韓國還有低碳農牧產品的認證制度,是政府主導的、旨在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舉措。
“在馬拉維,我們引進抗旱玉米品種和保護性農業技術,讓小農戶即使在旱季也能將產量提高40%;在孟加拉國,我們讓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漂浮菜園’技術得以復興,降低了雨季洪水對小農戶蔬菜種植的影響,保障了產量和收入。‘農場到市場聯盟’通過數字技術為小農戶提供支持,其數字檔案和咨詢服務覆蓋了超過10萬名農民,農民還能通過手機或移動平臺學農技、查天氣并獲得病蟲害防治建議,通過電子記錄跟蹤投入、產量和銷售情況,改善農場管理,收獲后損失減少了30%。”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副主任柯世明說。
中國糧食安全關乎世界糧食安全及農業貿易的穩定。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商務部原副部長錢克明表示,中國的綠色農業發展必須建立在充分考慮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在不犧牲產能、不降低產量的基礎上推動,一方面通過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堅守耕地紅線不動搖,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另一方面,通過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力求在產量和單產不降低的基礎上,逐步減少農業生產的碳足跡。
“通過長期實踐來看,將AI元素注入農業領域,可以助力提升農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中國電信集團農業農村事業部總裁、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白云東說,“目前,我們的許多項目已走向海外,在老撾、馬來西亞、安哥拉等國家和地區,我們正在洽談全國智慧農業規劃等項目。這樣,中國農業技術也將參與到國際貿易中來。"
各方攜手維護農業貿易穩定
一個穩定包容的國際貿易體系,對于促進農業貿易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需要各國各界攜手共建。
“打造穩定有韌性的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需要共筑包容共享的貿易規則體系,共建韌性強勁的農業產業鏈條,共促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李興乾說,中國貿促會將進一步織密服務企業網、擴大國際朋友圈,搭建高質量平臺,為各國企業深化農業國際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務,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貢獻力量。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駐華代表卡洛斯表示:“‘再全球化’是在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的一種全新的全球互聯形式,它為我們提供了機會,讓我們在汲取重要經驗的基礎上,重新思考、探討并參與國際農業合作。”
他說,在“再全球化”背景下改善全球貿易體系的過程中,FAO與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在氣候智能型和營養敏感型農業、貿易物流數字創新以及促進小農戶、婦女和青年的包容性等方面仍有更大合作空間。“在‘再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創新思維、增強韌性,并推動包容性發展。”貝寧駐華大使阿賈巴說,“我們正致力于建立一個以信任和平等為基石的,更穩定、更高效、更公平的農業貿易體系。
他說,在“再全球化”背景下改善全球貿易體系的過程中,FAO與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在氣候智能型和營養敏感型農業、貿易物流數字創新以及促進小農戶、婦女和青年的包容性等方面仍有更大合作空間。“在‘再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創新思維、增強韌性,并推動包容性發展。”貝寧駐華大使阿賈巴說,“我們正致力于建立一個以信任和平等為基石的,更穩定、更高效、更公平的農業貿易體系。
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全球挑戰,唯有合作與團結,才能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糧食安全。我們贊賞中國在其中發揮的引領作用,也將致力于與中國攜手建設一個更具包容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農業貿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