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意味著,在耕地不變的情況下,山東省糧庫在全國平均損耗的基礎上,每1萬噸儲備糧進一步減損約62噸,可滿足近500人一年的糧食需求量。
那么,山東省是通過哪些科技儲糧手段有效實現節糧減損的?
全面“體檢”,確保糧入糧倉。“糧食入庫前,我們會通過全自動扦樣機,在運糧車內隨機抽取8個不同位置的麥粒,檢取小麥的容重、水分、雜質、不完善粒等各種內在指標。‘體檢’合格后,才能進行后續入庫工作。”山東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魯北糧庫副主任栗克說。
在山東,每一車糧食自打進入糧庫,就建立了一份電子檔案。糧食來源、入庫質量、入庫價格,以及后續儲存過程中的查倉次數、通風時間等信息全部留痕,實時錄入山東省儲糧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了糧食從入庫到出庫,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及“透明”監管。
科技“鎖鮮”,智能糧倉守好糧。倉儲環節減少糧食損失的核心有兩點:減弱糧食的呼吸代謝、延緩糧食質量變化。因此,嚴格控制糧堆溫度和糧食水分,就成了糧食倉儲保管的兩大重點。
“想要保證糧倉內溫度恒定,首先要確保倉房本身具有較強的保溫隔熱性能。因此我們在使用控溫儲糧技術前,率先對倉房的密閉性、墻體隔熱性進行了改造,減少外界熱源進入倉內。”魯北糧庫保管員李達偉說,“這時再啟動倉內安裝的內環流控溫系統,控溫效果大大提升。”
“簡單來說,該系統就是利用糧食導熱性低的特點,將冬天的低溫借到夏天來使用。”李達偉向記者解釋系統控溫原理。冬季時將倉內糧溫降至5℃左右,待到夏季6月氣溫上漲時,倉房啟動內環流系統,利用倉房底部的軸流風機,將風以上行方式吹過糧堆,將糧芯的低溫,帶到糧堆表層,充分進行熱量交換后,即可將倉內糧食的最高溫度控制在25℃以下。在低溫的條件下,小麥呼吸代謝減弱,有效地延緩了它的“衰老”速度,并抑制儲糧害蟲繁殖,大大提高了儲糧的安全系數。
山東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儲備糧管理部部長劉經華介紹,近年來,魯糧集團通過準低溫儲存技術,實現庫存糧食質量達標率和儲存宜存率保持在100%,確保糧食“常儲常新常鮮”。截至目前,山東農業集團有限公司部分儲備糧庫綜合損耗率降至0.3%,且降低倉儲能耗50%以上。

智能巡檢,機器人成為糧倉“新管家”。在魯北糧庫的糧倉內,一輛半米高的黃色小車像是“巡邏”一般來回穿梭。“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糧倉磷化鋁熏蒸機器人第三代產品,名叫‘糧慧寶’,目前正在進行巡檢作業。”山東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儲備糧管理部副部長程小麗說。
機器人內部設有傳感器,能與智能糧食管理平臺對接,保管員可在聯網的系統中,實時查看機器人所到之處的影像及溫濕度、磷化氫濃度等數據。機器人頂端裝有高清熱紅外成像攝像頭,在預設軌道上自動巡邏時,能360度無死角地查看糧庫區域。若遇到非工作人員、糧情異常、磷化氫泄漏等情況,機器人會自動報警。保管員可以第一時間得知異常點,并進行針對性處理。
山東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還與浪潮華糧科技聯合研發了糧倉電子化、智慧化管理系統“慧管糧”,這是集糧食倉儲保管、糧食購銷、安全儲糧、安全生產于一體的智慧化管理平臺,包括“慧保管”“慧購銷”“慧儲糧”“慧安全”四大功能。系統可通過數字化手段讓糧食倉儲從“經驗管理”轉向“數據驅動”,在糧情管控、儲糧技術應用、流程規范、風險預警等方面形成閉環,將“節約減損” 融入倉儲管理的每一個環節。

尚華說,“十四五”以來,山東省持續推進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目前已升級改造和新建擴建倉容860萬噸,且效果明顯。據測算,全省地方儲備糧儲存綜合損耗率降至0.38%,低于國家規定的損耗率標準。
此外,山東省廣泛應用糧情測控、儲糧機械通風、磷化氫環流熏蒸和谷物冷卻低溫儲糧技術等“四合一”儲糧新技術,有效地減少了糧食損失損耗,保持糧食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