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這是自2019年中阿簽訂協議,準許阿根廷大豆及豆粕入華以后中國的首筆訂單。
也就是說,協議生效以后,阿根廷豆粕并沒有馬上對華出口,但在6年以后,它來了。
為啥這時候來了呢?
當然是有原因的。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以后的副產品,但我們過去由于種種原因,全力保種三大主糧,而大豆呢則主要依賴進口。
但后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吃上了豬肉,于是對豆粕的消費也就激增,大豆的進口量也就越來越高。
現在平均每年的進口量幾乎近億噸。
大豆這個東西不像玉米和小麥,在全球廣泛種植,大豆的種植相對比較集中,主要就在美洲地區,就是美國和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所以一直以來,這三個國家也成為我國進口大豆的主要來源。
南美大豆的出口季節主要集中在 5月到9月,而美豆的出口旺季則是10月到次年2月,就形成了一個完美銜接。
但是今年出事了。
中美貿易戰再次打響,雖然上半年不是美豆出口旺季,但是中美貿易關系直接關系著下半年或者說是四季度大豆的供應。
當前中美仍處于暫停關稅狀態,也就是說,后續美豆能否正常供應中國市場尚未可知。
等,當然是被動的,所以要主動出擊。
于是,阿根廷豆粕就來了。
而最相關消息顯示,中國買家又訂了3萬噸阿根廷豆粕,裝船時間就在9月份,而從第一批到現在,已經購買了3批了,每批3萬噸,總量達9萬噸。
9萬噸當然是個小數量了,因為中國豆粕的年消費量就七八千萬噸,拋去南美大豆的進口量,美豆的進口量也在約3000萬噸左右,折合成豆粕的話也約在2400萬噸呢,所以9萬噸看起來似乎是差得遠著呢。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想想當年巴西玉米是怎么快速占領中國市場的呢?
也是從一開始的幾萬噸然后迅速擴大規模,并且還一舉把美玉米給擠下去了,成為中國進口玉米的第一來源。
所以這足以讓美豆著急了。
一是阿根廷豆粕出口潛力巨大。
別看現在只有9萬噸,阿根廷也是豆粕出口大國,年出口能力可以達到3000萬噸。
現在的9萬噸只是一個先鋒探路者,后續路線順暢以后,很可能就要源源不斷地供應中國市場了。
而且價格也非常優美,可以說是物美價廉。
二是美豆無處可去。
美國是大豆生產大國,也是出口的重頭戲,而放眼全球,失去中國這個龐大的需求市場,美豆似乎真找不到其他市場可以彌補。
比如,今年3月份的時候,就已經有約60萬噸的美豆在港口滯留,這足以令美國頭大了。
為啥頭大?
想想上一輪貿易戰,美國農產品出口直接損失超過了270億美元,其中有70%都是豆農的損失,這使得美國政府被迫不得不補貼了近280億美元。
當然也有很多人并不以為然,因為豆粕出口并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豆粕不像大豆,還要考慮很多裝運以及儲存風險,所以單純靠進口豆粕來補上需求缺口不太現實。
但問題的關鍵并不是數量,而是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一旦供應鏈重新穩定,那供應就會源源不斷,而失我者永失。
誰更痛呢?
當然得急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