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還一片看漲,然后突然又跌了,下跌的原因也很直接,就是庫存爆表了。
根據預期,8月份國內豆粕的庫存可能將達到120萬噸,而下游需求依然不暢,所以這對豆粕來說無異于是泰山壓頂。
于是,豆粕難扛壓力,開始下跌。
本來也沒漲多少,再這么一跌,又令市場擔憂不少。
不過,這算不上是什么大事,也就更談不上是什么變臉。
為什么這么說呢?
原因一,壓力固然存在,但是并不窒息。
豆粕庫存連續上漲,當然一方面有七八月份,進口大豆持續高位到港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下游需求低迷,提貨以及采購的速度都比較慢。
但是再慢也就這樣了。
因為南美大豆的出口旺季就快結束了,到9月份還有一定支撐,但是到了10月以后可就驟減了。
那么這個供應壓力也就降下來了。
而到九十月份呢,養殖業也會略有好轉,別管好轉是一點還是半點,總之好轉意味著就比現在要強。
所以,供應壓力減少,消費需求增加,豆粕的庫存危機也就自然緩解了。
原因二,遠期豆粕看漲情緒較高。
豆粕弱,也是弱在眼前,而并不是遠期。而且相反,遠期的豆粕看漲情緒越來越高。
原因就是南美大豆出口旺季結束后,進口大豆的缺口怎么補現在是個疑問。
中美貿易談判延期到了11月份,而截至目前,中國也沒有購買任何新季美豆。
雖然已經開始進口阿根廷豆粕了,但是也才9萬噸,相比起年消費量7000萬到 7500萬噸,再怎么進口也難補缺口。
遠強近弱,對豆粕也形成較強支撐。
原因三,庫存增勢變緩,油廠尚能扛住。
雖說豆粕庫存還在增長,但是增長的速度已經變緩了,因為旺季也快結束了嘛。
另一方面,隨著開機率提升,除了豆粕以外,豆油庫存也大增。
但是今年我國豆油出口明顯增加,甚至首次成了為凈出口國,而且豆油出口利潤也不低,所以對油廠來說也算東方不亮西方亮,緩解了豆粕堆積的壓力。
豆粕也就不至于崩掉。
所以,下跌歸下跌,下方的底還是挺牢固的。畢竟現在行情還在震蕩,有時候跌一跌更健康。
但還是那句話,也別過度看漲,畢竟現在中美貿易還懸而未決,而根據預期,大概率還是會進口美豆,因為這是最符合雙方利益的結果。
所以,如果進口大豆這個缺口能補上,那么也就限制了豆粕的漲幅高度。
豆粕的行情其實已經比較明朗了,底部撐得住,有上升的空間,只是暴漲的幾率小,3000元/噸大關依然是個重要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