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收獲季即將結束,盡管對小麥種植者來說是個好年景,但法國的面粉廠主們卻愁眉不展。因為無論年景好壞,法國面粉業都在持續緩慢衰退。30年前法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面粉出口國,而如今已成為凈進口國。
自1996年以來,面粉出口量下降了90%,從160萬噸降至去年的21.4萬噸。與此同時,法國的面粉進口量持續增長。法國全國面粉業協會遺憾地表示,2024年面粉進口量達40萬噸,是“面粉進口創紀錄的一年,呈現歷史性的貿易逆差”。
該協會指出,這些外國面粉“主要供應大中型超市的自有品牌和低價產品,以及通常位于邊境附近的工業企業”。
一個典型例子是:在法國銷售的1公斤裝面粉中,有四分之一含有德國研磨的面粉。該協會解釋稱,這一份額“在極具競爭力的價格推動下持續增長”。通過更自動化的設備,德國專注于技術含量較低的面粉生產,從而降低了成本,并采取更具進攻性的市場策略。
可以說,通過持續投資,德國的面粉產業鏈實現了現代化并大步前進。因此德國面粉廠的競爭力直線上升,而法國則在衰退。2024年,德國擁有28家小麥年加工能力超過10萬噸的面粉廠,而法國僅有14家。此外,德國對小麥的征稅(7%,而法國為19%)也更低。
這樣一來,如今部分法國產小麥會先出口到德國研磨,然后再跨境返回法國市場銷售。有些包裝上印著(法國)三色旗強調小麥原產地,而“加工環節(在價值鏈中最關鍵的部分)是在國外完成的”,這造成了“消費者的混淆,他們以為自己購買的是完全法國制造的產品”。
如今,法國生產的小麥只有20%在國內加工。本地研磨的面粉大部分供應手工面包坊,在2024年的386萬噸小麥產量中只有30%流向該渠道,其余則供應法國食品工業和國際市場。
但面粉出口量逐年持續下降。法國全國面粉業協會副主席讓-熱羅姆·雅弗洛認為,這是因為進口國自主性逐漸增強。他向《輿論報》解釋道:“20世紀90年代法國大量出口面粉,主要銷往北非。在向這些國家出售研磨機器后,它們更愿意購買小麥自己生產。”其結果是,法國面粉業在2000年前后進行了重組,關閉了約20家專供出口的面粉廠。
在法國面粉業衰退和德國面粉業崛起的同時,由國家支持的土耳其面粉業通過專業化加工俄羅斯小麥實現了飛躍發展,甚至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令法國面粉廠主們的處境雪上加霜。
不過,在法國面粉廠主們看來,面粉生產和市場仍然“充滿活力”。但面粉業最大的問題仍是盈利能力。法國全國面粉業協會遺憾地表示,這是“食品工業中利潤率最低的行業之一”。根據農業信貸銀行的一項研究,面粉業的營業利潤率僅為營業額的2%至4%,而其他食品加工業則超過7%。
法國全國面粉業協會主席讓-弗朗索瓦·盧瓦索最近在《自助服務現狀》雜志上表示:“如果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得不到合理報酬,就不可能有糧食主權。”在他看來,結論很明確:“沒有合理價格,法國面粉業就無法繼續投資以提升競爭力。”
雅弗洛則警告道,因此,為了阻止法國面粉業的衰退,“必須引起政府重視以支持法國面粉業現代化并助其應對挑戰。否則,我們將在未來10到15年內見證面粉廠關閉和市場占有率下降”。
時間不等人。受烏克蘭戰爭導致的成本飆升和德國競爭的影響,法國第四大面粉廠斯特拉斯堡大磨坊公司不得不于2023年關門歇業。要拯救法國面粉業,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