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如果沒有水稻,我們又該如何果腹?所以,水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說是“剛需”。
言歸正傳,一年一度的新季水稻收獲在即,稻谷也即將大量上市。對于種植戶來說,今年該如何賣糧成了一個大難題:是趁著水分高、剛收割時就直接賣“潮糧”?還是等一等,自然晾曬變成“干糧”,期望獲得更高利潤?
這個選擇,看似簡單,卻暗藏學問。很多農戶朋友因為不了解行情和成本,辛苦一年,卻地賣糧環節“失敗”,最終收益大打折扣。
距離新季水稻上市的日子越來越近,各地的水稻貿易商早已摩拳擦掌,等待著稻谷收割后大干一場,想要復制去年的賺錢路徑。
但我們必須看清一個關鍵事實:去年貿易商賺到的錢,真的是市場行情給的紅利嗎?并不是。那一輪利潤的背后,是因為大量農民在收割季手里資金緊張、倉儲能力有限,只能“搶著賣”,導致價格一度跌到谷底。貿易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以極低的成本大量收購,才在春節后水稻價格回暖時,收獲了可觀利潤。
換句話說,當水稻價格過高時,貿易商反而無利可圖,甚至有可能賠錢。這說明去年那種“穩賺不賠”的行情,并非市場常態,而是農民“被迫低價出手”的代價換來的。
因此,對于廣大種植戶而言,2025年的水稻上市季一定要精準把握行情,力爭賣個好價錢。畢竟,農民只有賺到錢,才會有種植的積極性,未來的糧食供給和價格穩定也才能有保障。
水稻行情走勢預判
從目前的市場信號來看,今年水稻市場的走勢可謂“利空與利好交織”,但整體趨勢和節奏已經逐漸明朗。
不利因素:
1. 全球大米產量持續增長,庫存更是創下歷史新高。今年國內水稻如無意外,也已基本鎖定“豐產年”的格局;
2. 稻谷輪出銷售整體低迷,成交價格一路下探,短期內“供大于需”的市場格局難以扭轉;
3. 前期早秈稻和再生稻基本延續了“低開低走”的走勢,目前行情仍無明顯好轉跡象。
利好因素:
1. 今年各類稻谷品質普遍優于去年,高質量糧源成為加工企業和貿易商建立庫存的重點,采購需求有望回升;
2. 去年貿易商從稻谷市場中賺得頗豐,今年自然帶著更高的收購熱情入市,雖然上市前仍存在壓價空間,但收購積極性值得期待;
3. 當價格回落后,貿易商搶糧情緒上升,而農民惜售心理同步增強,二者博弈往往會助推市場價格反彈。
趨勢判斷:
1. 集中上市期的稻價大概率仍將經歷一輪回調,預計這一波下跌行情持續約一個月左右;
2. 當貿易商集中搶購、農民惜售情緒明顯抬頭時,市場將迎來短期反彈,這也將成為種植戶擇機出手的重要時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