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給新玉米報價,新玉米開秤行情也算暫時穩定下來了。
為什么說是暫時呢?
因為很明顯,以當前市場供需的心態,等到玉米真正上市以后,行情肯定是穩不住的,還得繼續波動。
所以只能說是暫時。
而從目前的這個暫時來看,新玉米開秤基本鎖定“高開”格局(這里的高開之前解釋過,只是相對于去年來說是高開,但相對種植成本來說其實也沒高到哪兒去,但市場都這么叫,所以我們估且也這么叫)。
從最先上市的新疆玉米,再到東北企業給出的報價來看,基本都是一個趨勢,即開秤價不斷走高。
比如之前新疆梅花和阜豐的報價就漲了100元/噸,后來雖然有兩次連續的回調,但是最近新疆阜豐又漲了20元,基本收購價還是在0.925到0.940元。
而東北的報價也是水漲船高。
比如青岡龍鳳和京糧龍江也是連續上漲,目前14水潮糧和干糧同價,最新報價已分別漲至1.090元/斤和1.0925元/斤,30水潮糧分別為0.8767元和0.8787元/斤。
昨天我們分析過,這種態勢很明顯反映出企業有提價鎖糧的趨勢,對玉米市場來說是一種鼓舞,但是這背后也存在著隱憂甚至是危險。
為什么這么說呢?
企業提價收糧,這個信號很積極也很明顯,誰都能感受得到,貿易商和烘干塔自然也能感受得到,所以新糧上市后,可能會存在搶糧的現象。
這一點可以參考新疆玉米。
現在新疆玉米搶糧勢頭很猛,據說有的烘干廠正高價收糧,甚至是不看水分和成本,但七七八八費用算下來,比企業收購的價還高。
類似這樣的現象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前兩年就有過這種情況,最后賠得一塌糊涂。
東北玉米還沒正式上市,但也要謹防這種現象,因為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里不止一次地分析過,玉米開秤僅僅只是新玉米大戲的一個片花,更多的是市場情緒的反應,而真正的劇情最終還是要看供需的表現。
那么供需是什么表現呢?
供應方面,玉米現在有爭議,在豐產與減產之間爭議。
但從全局來看,整體豐產的概率要更大,或者說即便減產,整體幅度有限,所以玉米供應基本仍然是一個高位。
但需求則是硬傷。
飼料企業雖然更傾向于收購玉米,但也一定是卡著成本安全線收,而不是照單全收,畢竟飼料企業的可選擇性多,不止玉米一個。
深加工只能收玉米,但是深加工的日子不好過,淀粉能不能漲起來還是未知,一旦淀粉上漲無望,虧損壓力增加,這壓力肯定又要向玉米擠壓。
所以深加工收玉米更是小心翼翼。
在這種情況下,玉米就很容易走出“高開低走”的格局。
所以今年的玉米貿易恐怕更要難做,一方面基層心態不那么恐慌,不計成本的賣糧大概率不會出現,那么也就是說,想低價收玉米可能收不到;
另一方面,需求端不景氣,也是能壓就壓,價格卡得很嚴,所以大幅漲價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