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農業(yè)是政策性行情,政策對農業(yè)的影響很大,牛市的時候主要是把握方向,避免過熱,而熊市的時候則就顯得更加重要。
因為熊市的時候大家心里都沒底,所以這時候政策就成了市場的指路明燈。
雖然今年的一號文件還沒有發(fā)布,但是今年糧食領域的重點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因為從去年開始直到今年,有一個詞被反復多次地提及,足見其重要程度。
它就是“大面積單產提升”
所以,可以預見,這也將是2025年一號文件中的糧食領域的主要內容。
那么,這該如何理解呢?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新目標,即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量的提升任務,這也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糧食領域的主要任務。
那么圍繞這個任務接下來糧食領域就鉚足了勁兒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增產。
增產是目的,那么怎么實現(xiàn)這個目的呢?
只有兩件事。
一是穩(wěn)定種植面積。
為什么是穩(wěn)定而不是增加?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眾多,所以人均可耕地面積并不多,而且再加上自然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撂荒、非法侵占等各種原因,我國土地面積岌岌可危。
所以能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就已經是底線了。
而穩(wěn)定種植面積又可以繼續(xù)延伸到另外兩件事,即耕地保護、推進建設高標準農田。
耕地保護剛說了,這里不再贅述,而推進建設高標準農田也是近些年一直在大力推行的事,所以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大概率也會繼續(xù)提及。
而要實現(xiàn)增產,穩(wěn)定種植面積只是基礎,真正的增長點在另一件事上,那就是提升單產。
這就說到我們今天的重點了——大面積提升單產,怎么提?
這并不是空穴來風,因為根據(jù)試驗田的情況來看,2023年水稻、小麥、玉米的畝產就分別達到了600公斤、420公斤和650公斤,比普通大田畝產有明顯提高,其中提高最明顯的就是玉米。(這個我們之前提過,玉米作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廣、產量最大的作物,必然也將是單產提升最主要的對象。)
所以有了這個試驗依據(jù),那么接下來就是把這個試驗結果量化推廣,轉化為實際產量。
而之所以稱之為“大面積”有幾層含義:
一是優(yōu)先整塊面積較為集中的土地。
像一些土地集中度較高的地區(qū)就是增產的主力地區(qū),因為土地相對集中,易于實施。
二是化零為整。
對于一些小農戶,農業(yè)農村部也特別提到,要發(fā)揮各類經營主體的作用,來向小農戶提供提高單產的托管服務,從而實現(xiàn)化零為整,不僅提升經營主體的單產,也提升小農戶的單產。
三是將整鄉(xiāng)整縣整市的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主攻方向。
以區(qū)域為單位,整體提升。
所以,綜上所述,大面積提升單產也將成為2025年糧食市場的一個主基調,那么另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即在這個大基調大背景下,又會對玉米小麥有什么影響呢?
第一個就是穩(wěn)定價格。
這在去年就已經十分明顯了,去年小麥、玉米雙雙開啟增儲,而增儲的目的就是為了穩(wěn)定市場行情,所以今年穩(wěn)市作用會繼續(xù)推進。
尤其是玉米,今年政策對玉米的傾斜力度已經初露端倪,而玉米市場的看漲情緒也不斷升高,玉米價格重心有望上移。
而小麥呢,仍以穩(wěn)為主,市場很多看漲小麥的是因為隨著玉米的上漲,玉米和小麥價差縮小,因此小麥有望重返飼料市場。
即使是重返飼料市場,這個量級也是有限的,因為小麥是口糧,口糧不飼用,這個說得很明白。
所以小麥大概率是維穩(wěn),既不會大漲也不會大跌,甚至波動幅度也不會太大。
第二,是促進流通。
細心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今年政策端對于小麥玉米動作比較多,所以很多人也把它解讀為小麥玉米要上漲。
但增儲也好,收購也罷,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小麥玉米更好的流通,讓市場活躍起來,因為只有市場有流動,價格才有意義。
所以可以看到,增儲也好,收購也罷,價格都是隨行就市,甚至門前送糧車太多也會出現(xiàn)降價的現(xiàn)象,所以要理性看待,不宜過度解讀。
總體來看,我國針對糧食領域已開啟了一場更深遠的布局,尤其是在國際市場風云變幻,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糧食安全要想得更加長遠。
所以可以預見,今年的玉米小麥不會是一個大漲之路,但是卻是一個穩(wěn)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