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現(xiàn)在的玉米正沉浸在上漲的狂歡之中,漲,是一種趨勢,但能漲多高,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年后玉米的上漲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白話一點講,就是年后玉米的上漲并不是單純的一件事推起來的,而且好幾件事合在一起,共同把玉米給推起來了。
都有什么事呢?
第一就是情緒。
從年前開始,玉米市場就醞釀著一種看漲情緒,這種情緒的起源基礎(chǔ)是玉米減產(chǎn),售糧進度增加,以及玉米降價后需求回歸,所以年后的玉米會應(yīng)聲而漲。
年前的情緒順延到年后,這是助推玉米上漲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中儲糧的增儲。
增儲其實本來是常規(guī)操作,但是巧就巧在年后增儲的時間很特別,春節(jié)長假還沒結(jié)束呢,中儲糧就
這就令市場更不淡定了,看漲玉米的情緒也就更加被確認。
第三,是天氣。
這兩年,天氣在玉米市場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在年后市場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就在玉米看漲的關(guān)鍵時刻,突然的大降溫像是給玉米吃了一顆定心丸,即玉米的儲存難度降低了,至少持糧主體有時間去喘口氣了。
所以這么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到了,山東的上量因為天氣原因又減少了,所以價格就又漲了。
而東北呢,降溫之后利于潮糧保存,再加上物流也受到一定影響,所以玉米也一直處于漲勢之中。
那么,問題來了,玉米能漲多高?
我覺得玉米上漲這件事,基本市場的觀點是一致的,但要說能漲多高,恐怕壓力也不小。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就是玉米的賣壓仍然存在。
雖然市場一直吵吵著沒糧了,已經(jīng)沒糧了,但就算年前賣得再快,也頂多是到五六成,也就是說,年后玉米整體怎么也得還有四五成。
這顯然不是一個可以高枕無憂的量。
按往年的規(guī)律,玉米購銷至少要到七八成以上,才算是塵埃落定。
所以現(xiàn)在的變數(shù)依然很大。
而這個變數(shù)很大一部分就落在地趴糧上。
現(xiàn)在氣溫是很低,有利于玉米存放,但是現(xiàn)在是春暖花開的時候了,后續(xù)氣溫只能是越來越高,再加上這兩年天氣又非常不穩(wěn)定,經(jīng)常說變就變,所以一旦氣溫快速回升,很可能又會給玉米市場來個措手不及。
其次,玉米的上漲它是一個趨勢,不是一蹴而就的。
雖然我也認為玉米上漲是早晚的事,但是怎么漲,什么時候漲,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玉米上漲并不代表分分鐘都要上漲。
尤其現(xiàn)在是個什么時候,正月十五都還沒過完呢,地趴糧也還沒賣完呢,需求端也還處于淡季之中,所以玉米也不具備馬上就大漲的條件。
第三,情緒這個東西最易反復(fù)。
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用在玉米上特別適合,成也情緒,敗也情緒,
而且這在以往的歷史中早就上演過多次了。
一旦出現(xiàn)階段性的集中賣糧,或者深加工集體壓價什么的,市場情緒就很容易反撲。
這些都是壓制玉米的因素,所以也就注定現(xiàn)階段,玉米震蕩的概率比較大,即便是上漲,漲幅也并不會很高。
玉米想要真正的穩(wěn)定,一定是要等到地趴糧出清以后,市場糧源完成轉(zhuǎn)換,玉米才能打開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