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的蛋白粕供應結構正在發生適度變化,但未來巴西仍將是中國大豆的主要供應國,而美國大豆的市場份額可能繼續受到競爭壓力。
2月13日消息: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油籽市場貿易報告稱,20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主要大豆進口國,近年來占全球進口量的60%以上。這些進口大豆加工成豆粕,用來滿足全球最大的養豬業(約
占全球生豬產量的一半)以及全球最大的養禽業的飼料需求。但是近年來,中國的蛋白粕進口結構出現了微妙變化。
1.中蛋白粕利用率上升,豆粕占比下降
豆粕是中國飼料配方中最大的蛋白來源,但是但中蛋白油粕(如菜籽粕和葵花籽粕)的飼料用量正在增加。2013/14年度至2017/18年度,使用進口大豆加工的豆粕平均占到豆粕消費總量的93%。但隨著其他蛋白粕的用量增加,這一比例在2023/24年度下降至87%。在此期間,其他蛋白油粕的進口量翻倍主要因為葵花籽粕和菜籽粕進口增長。
自2017年底中國與烏克蘭達成新的進口協議后,中國從2018/19年度開始大量進口烏克蘭葵花籽粕。自2022年以來,中國還從俄羅斯大量進口葵花籽粕。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的菜籽粕進口也顯著增長,主要來自加拿大。
2.美國大豆份額下降,巴西大豆進一步主導市場
中國近年來一直努力實現進口供應商多元化,但大豆進口仍主要集中在三大供應國: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其中巴西市場份額持續上升,而美國大豆的占比下降。
自2017/18年度到2023/24年度,巴西大豆在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份額從62%提高到71%,同期美國大豆所占份額從30%降至22%。這一趨勢主要受到兩個因素影響。
首先,巴西大豆價格更具競爭力。隨著巴西大豆產量持續增長,同時雷亞爾兌美元走弱,使得巴西大豆對中國買家更具吸引力。
其次,美國大豆價格相對更高。2013/14年至2017/18年間,中國進口的美國大豆價格比巴西大豆高出約2%,到了2023/24年度,這一價差擴大到13%。
美國農業部出口銷售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的大豆銷售總量降至五年最低水平,而巴西大豆的交易價格仍顯著低于美國大豆。
3.未來趨勢:對大豆依賴仍在增長,進口結構小幅調整
盡管中國正在增加其他蛋白粕(如菜籽粕和葵花籽粕)的進口,但這一變化并未顯著削弱其對進口大豆的依賴。數據顯示,2023/24年度,中國對進口大豆的需求仍在增長,特別是對價格更具優勢的巴西大豆的需求。
總體來看,中國的蛋白粕供應結構正在發生適度變化,但未來巴西仍將是中國大豆的主要供應國,而美國大豆的市場份額可能繼續受到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