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和玉米的情況有所不同。從客觀上看,玉米供應并不短缺,但受多種因素影響,其行情有時會暫時偏離這一事實。然而,小麥的情況卻無法這樣“任性”。
一方面,小麥本身存在較大的賣壓,再加上儲備小麥的拍賣,使得小麥的供應壓力猶如一座大山,壓得市場喘不過氣來。另一方面,小麥的上市時間也給市場帶來了緊迫感。小麥通常在五六月份就上市了,而目前才2月份,留給市場消化賣壓的時間實在不多。
相比之下,玉米每年九十月份才收獲,現在剛2月,它還有七八個月的時間來調整市場節奏。要在短短三四個月里消化如此龐大的賣壓,難度可想而知,這就好比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因此,市場對小麥的看漲預期十分有限。一旦小麥價格登上1.2元/斤的關口,市場心態就會動搖,上量也會隨之增加。
其實,小麥并非完全沒有看漲的機會。盡管當前供應壓力較大,但仍有因素可能推動其價格上漲。
例如,年后豆粕價格大幅飆升,直接拉高了飼料成本,讓許多飼料企業措手不及。為了平衡成本,這些企業紛紛加大了對麩皮的需求。麩皮是面粉加工的副產品,麩皮需求的增加間接提升了小麥的需求。
然而,這種支撐作用并不穩固。因為盡管麩皮需求上升,但面粉消費整體低迷,面粉企業出于生產平衡的考慮,不會大量采購小麥。
不過,最近我們發現了一個跡象,似乎暗示小麥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近期,隨著小麥采購的啟動,小麥的拍賣數量也在增加。通常情況下,小麥本身供應壓力較大,再加上拍賣的沖擊,對行情來說往往是弊大于利。然而,從最近的拍賣結果來看,情況卻出人意料。
拍賣不僅成交率持續保持高位,甚至還出現了溢價成交的現象。按理說,小麥并不短缺,為什么拍賣價格反而越拍越高呢?高成交率表明市場參與者都愿意囤積小麥,而溢價成交則反映出部分地區對小麥出現了搶購情緒。這無疑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小麥市場的心態正在悄然轉變。
具體怎么變呢?首先,小麥的需求預期正在上升。此前小麥價格從高位回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玉米價格下跌,導致小麥退出了飼用替代市場。但現在,這一局面似乎又有了轉機,原因在于玉米價格正在大幅上漲。
雖然目前玉米和小麥之間仍存在一定價差,但在部分地區,小麥的替代作用已經開始顯現。市場往往不是后知后覺,而是提前反應。例如,玉米的看漲預期不斷攀升,市場行情也在不斷印證這一點,使得玉米的看漲預期進一步增強。
在這種預期下,飼料企業不會坐以待斃,而是會提前主動避險。他們的辦法是增加小麥等替代品的使用,以緩解玉米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因此,小麥重回飼用領域的預期正在明顯增強。
其次,小麥價格重心有看漲的趨勢。
我們此前曾分析過,即使小麥重回飼用領域,其規模也不會太大。一方面,小麥是主糧,政策層面早已明確,主糧不宜大規模用于飼用。另一方面,除了小麥,還有許多其他谷物可以替代玉米,因此小麥并非唯一選擇。
然而,隨著玉米價格不斷上漲,小麥的價格天花板也可能被抬高。原因何在?因為小麥和玉米在價格上互為支撐和制約。目前,市場普遍認為玉米的價格重心正在上移,暫且不論這一預期能否完全兌現,但僅從預期來看,小麥的價格上限自然也會隨之提高。
因此,小麥看漲并不意味著它會漲到多高的水平,而是其價格重心會隨著玉米價格的上移而同步上升。近期小麥市場在經歷了短暫的下跌之后,又重新展現出上揚的態勢,主要原因就是玉米價格上漲帶動了小麥的市場情緒。
所以,小麥的行情是比較清晰的,至于具體能漲多高,就要看玉米能提供多大的上漲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