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在今天,豐衣足食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普遍感受。有人也許會問:年年豐收,抓糧食的力度是不是可以松一松?
答案是否定的。對此,中央政策也是明確的——糧食生產只能加強,不能放松。“關心糧食和蔬菜”在今天仍有意義,對明天尤為關鍵。

2024年10月13日,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雙河鎮稻香村,村民駕駛農機進行卸糧作業(無人機照片)。張濤 攝/新華社
01
俗話說,家有余糧心不慌。一個令人倍感安心的事實是,我國的糧食產量連年增長,五谷豐登的豐收圖景讓農民臉上有笑容,人民心中有底氣。
1.1萬億斤、1.2萬億斤、1.3萬億斤……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邁上好幾個臺階,更是在2024年歷史性突破1.4萬億斤,實現“二十一連豐”,“中國飯碗”的分量更足了。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從食物匱乏,到徹底解決溫飽問題,再到實現生活小康,伴隨中國人千百年的饑餓問題徹底消失。在今天人們的膳食結構中,主糧也吃得越來越少。于是,一些“高枕無憂論”“糧食過剩論”的聲音開始出現。
事實真是如此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月2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對此回應——我國糧食總體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處于供求緊平衡狀態。
就國內而言,14億多人要吃飯,還要吃得越來越好,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放眼全球,“糧食危機”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在氣候變化、戰爭等不確定因素影響下,全球多地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可能持續惡化。
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報告,2024年全球糧食安全形勢相較于2023年更加嚴峻,面臨饑餓的人口增加了10%。全球大概每11個人中就有1個人食不果腹,特別是在非洲,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面臨吃飯難問題。
“年年有儲存,荒年不慌人”,中華農耕文明中世代傳承的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啟示,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歷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始終把“糧食”兩個字擺在首要位置,再次說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


2月18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一處麥田,農民駕駛農機開展田間管理(無人機照片)。劉勤利 攝/新華社
02
糧食產量爬坡難、滑坡易,絕不能因連續豐收就掉以輕心。我們要將“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依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比如,“非農化”“非糧化”等突出問題依然存在。在如今的個別農村地區,不時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一些昔日良田上長了雜草,有人占用耕地“挖湖造景”修別墅,也有人認為種糧不賺錢,在基本農田里挖魚塘、建果園……這些破壞耕地的行為,讓人倍感痛心。
談到糧食問題,有一個詞被反復提及,那就是“耕地紅線”。根據對糧食供求趨勢的判斷,我國在2006年首次提出18億畝的耕地紅線。然而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優質耕地持續減少。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9年,我國耕地年均凈減少超過1100萬畝。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耕地紅線是14億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底線。這條線,必須守住、守牢。
比如,不確定因素增多,“看天吃飯”的局面仍未徹底改變。近年來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不確定因素很多,要把安全系數打得更高一些,還要在政策扶持、科技發展等方面持續突破,掌握更多糧食生產的主動權。
回顧2022年,受頭年秋汛影響,1.1億畝晚播的冬小麥讓2022年夏糧的增產面臨考驗;到了夏天,長江流域罕見汛期反枯,持續的高溫干旱讓秋糧的豐收歷盡艱辛。每一粒糧食的收獲歸倉,都包含著艱辛的汗水和太多的忐忑。
此外,我國糧食需求還在不斷擴大,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仍然很重。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范圍內“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攸關人民福祉和國家命運的大事。
俄烏沖突爆發3年來,全球多國的糧食安全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重要的糧食出口國,沖突爆發以來,由于供應鏈受阻,國際糧價高漲,非洲、中東、南亞和拉美一些國家進口糧食的負擔明顯加重。
世界上真正沒有軟肋的國家,都有能力自己解決吃飯問題。雖然現在大家口糧吃得少了,但是肉蛋奶吃得多了,接下來要解決好從“吃飽”向“吃好”的新課題,中國的糧食問題絕不能受制于人。


1月15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張健(右一)在研究所溫室大棚內查看水稻樣株的生長情況。江漢 攝/新華社
03
“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都是事關老百姓三餐四季、人間煙火的大事要事。
接下來,仍需要不斷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讓全國上下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農業產業投資大、見效慢、利潤薄,要讓種糧者得實惠、不吃虧,才能不斷激發糧食生產的動力和活力。
“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健全糧食主產區獎補激勵制度”“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釋放拿出“真金白銀”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支持的明確信號。
不僅關注糧食產量,還要重視糧食質量。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連續四年,“1.3萬億斤”的產糧目標都被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這次是五年來一號文件首次沒有明確提出產糧目標。
但這并不意味著今年的糧食生產任務變輕了。隨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糧食生產也要在穩定產量的基礎上,提升品質、優化品種結構,從“量”的達標轉向“質效并重”的系統要求,不斷在營養性、安全性、市場性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面向未來,還要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正如投資領域的那句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糧食生產也需要通過多元化供給來分散風險。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故而不能僅依賴耕地資源從事單一谷物生產。時下,木本糧油的“森林糧庫”、深海養殖的“藍色糧倉”等新型食物資源的開拓,都為突破傳統農業的空間局限提出了新思路,“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正在產生更多可能性。
此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各地應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在種源核心技術攻關、智能裝備革命、資源效能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從“向土地要糧食”到“向科技要糧食”的創新轉變。
從“食物80%以上來自主糧”,到“一小碗飯配一大桌菜”,百姓的飯碗也見證著時代變遷。而“中國飯碗”,更需要我們共同用辛勤的耕耘、創新的嘗試去不斷增添底氣和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