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統計,今年1月至2月,我國小麥及小麥粉進口11萬噸,同比減少95.6%;大麥進口169萬噸,同比減少37.6%;玉米及玉米粉進口18萬噸,同比減少97.1%;高粱進口101萬噸,同比減少37.5%。
另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去年我國谷物及谷物粉進口5019萬噸,同比減少15%。整體來看,自去年8月以來,我國谷物及谷物粉進口量逐月下降,如去年10月至12月同比分別下降50.4%、66.9%和73%。而去年8月至今年2月,我國累計進口谷物及谷物粉1532萬噸,同比減少61%。
據美國農業部2025年2月最新預測,2024/2025年度中國谷物進口量將大幅下調,其中玉米和小麥進口量預計分別為1000萬噸和800萬噸,較1月預測調低近20%,較過去四年的平均水平分別降低57%和32%;2024/2025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預測值也調為1.09億噸,比上年度減少2.7%。據美國出口周報,中國2024/2025年度從美國采購玉米數量降至8年來同期最低水平。
記者注意到,進口糧食的價格優勢也在減弱。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谷物價格指數平均為112.6點,環比上漲0.7%。玉米等國內外價差持續縮小,2024年12月小麥、玉米進口到岸稅后價分別較國內價格每斤低0.07元、低0.02元,價差同比分別收窄0.12元、收窄0.13元。華東港口2025年1月玉米價格每噸為2130元,比美國高粱進口到港均價每噸低300元,自美國進口高粱沒有價格優勢。
市場人士普遍預計,今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將繼續保持下降趨勢。“目前,國內玉米、小麥、豆粕等大宗農副產品市場價格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穩中有升態勢,這與相關谷物及谷物粉進口量減少有很大關系。”河南省誠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華松告訴記者,與國產玉米、小麥等相比,很多時侯進口玉米、小麥、高粱具有較好的性價比,對國產谷物及谷物粉的替代作用很強,如今進口量出現大幅下降,利于國產玉米、小麥等農副產品價格上行。
廣東華星油脂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賀才表示,眼下我國南北港口國產玉米基本實現順價銷售。以往在進口玉米、高粱等沖擊下,我國南北港口國產玉米價格倒掛,國產玉米在南方傳統銷區失去了很多市場份額。新疆喀什市疏勒縣棉花、玉米種植大戶單新悅告訴記者,去年她種植的棉花面積較大,今年春播開始后打算擴種一些玉米和小麥,主要原因是當地的玉米、小麥價格回升較快。為了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她打算合理調整種植結構,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近年來,國產小麥、玉米等農產品質量整體不斷提高,加上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以及土地大面積流轉,國產谷物及谷物粉的性價比有所抬升,與進口谷物及谷物粉的質量、成本差距逐漸縮小。”張賀才表示,盡管進口谷物及谷物粉數量降幅較大,但國產谷物單產、總產量有增無減,短期內不會令市場出現較強的看漲情緒與預期。
據了解,現階段國內小麥、玉米市場基層糧源偏少,但中間貿易商、倉儲等企業的庫存偏高,隨著糧源的快速轉移,市場上貿易糧數量不斷累積,其中玉米港口庫存壓力較為明顯。與此同時,我國新季小麥長勢較好,春播玉米及大豆面積預計增加。因此,盡管當前我國谷物及谷物粉進口量持續下滑,但預計未來國內糧食價格仍將保持在一個較為合理的水平,且運行較為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