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因為全球最重要的大豆出口國和進口國都受到了關稅戰的影響,所以震蕩也就更為劇烈。
大豆這個品種比起小麥、玉米等比較特殊,其進口和出口都相對比較集中,比如全球大豆出口主要就集中在3個國家:巴西、美國和阿根廷。
這3個國家的大豆產量占到了全球大豆產量的80%,而出口量更是占到全球大豆出口量的90%以上。
而我國作為全球大豆最大的進口國,每年進口的大豆量級占到全球的60%,所以中美貿易一摩擦,大豆市場肯定淡定不了。
顯然,這次的動蕩并非只是波動這么簡單,隨著關稅戰再次打響,全球大豆貿易格局正在被重塑。
第一,南美大豆市場份額顯著增加。
經過兩輪的互加關稅之后,中國對美豆的關稅累計加征44%,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市場拒絕了美豆。
但中國對大豆的依賴實在太大,自給嚴重不足,所以美豆缺失的部分很大概率就要通過南美大豆來補足。
但長期來看,南美大豆并不能完全替代美豆。
一是量級提升空間有限。
比如去年,中國累計進口大豆1.05億噸,其中美豆占比約21%,巴西大豆占比約71%。
盡管巴西大豆再次創紀錄豐產,但從出口來看,預計最多也就1億噸,即便全出口到中國也很難覆蓋中國的全部需求。
再加上巴西相較于美豆來說,不易儲存,因此隨著巴西大豆結束出口季以后,國內大豆格局將呈偏緊局面。
二是南美大豆運輸狀況頻出。
大豆出口除了受產量影響以外,還受運輸影響較大。
比如,巴西港口由于設施較陳舊,所以經常出現運力擁堵現象,從而影響了大豆的出口。
而阿根廷呢,國內動蕩較大,頻繁出現大規模罷工活動。
比如根據最近的消息,阿根廷最大工會聯合會CGT宣布將于4月9日至10日舉行全國性大罷工,預計將會對全國所有港口的運營造成嚴重影響。
而當前正值阿根廷大豆集中收獲的時節,罷工很可能會導致港口糧食運輸停滯,有分析顯示,如果罷工時間超過兩天,那么預計將有50萬糧食出口受阻,價值約達2億美元。
第二,美豆在全球市場上的話語權將進一步減弱。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其需求量是全球任何一個或多個國家加在一起都無法比擬的。
所以,美國失去中國這個龐大市場后,這部分缺口很難補足。
從上一次的貿易戰來看,中國拒絕美豆以后,美國開始努力增加對墨西哥以及歐盟等國的出口,以期彌補中國需求的下滑,但差距仍然較大。
所以,美豆就會出現供應過剩而價格下跌,美國農民利益受損,而美國農民只能通過降低大豆種植來減少這一損失。
那么,也就意味著,美豆的出口量級必然要縮水,美豆在全球大豆市場的話語權將進一步被削弱。
綜上可以看出,4個與大豆息息相關的國家,中國承受的是需求強勁以及關稅戰帶來的成本增加,從而加快國內大豆產業的新一輪革命;而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如運作得當可坐享大豆出口量增加從而獲得更多貿易額,而美國盡管也在四處找尋能夠替代中國的新市場,但不可避免地要進一步喪失在全球大豆市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