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接受《時代》雜志采訪時聲稱與中國的談判正在進行,并表示已與中國最高領導人通話,但是中方隨即予以否認,稱“雙方沒有就關稅進行任何磋商”,并要求美方停止制造混亂。
盡管談判進展撲朔迷離,但在農業領域已有部分緩和跡象。報道稱,中國近期豁免了部分美國醫藥產品的高額關稅,同時業界流傳出一份包括疫苗、化學品和航空發動機在內的131項商品豁免清單,盡管該清單尚未獲得官方確認。
這一動向表明,中國可能在擴大豁免范圍,盡管目前并未涵蓋農產品(如大豆),但是仍然有助于緩解美農產品出口壓力,從而支持芝加哥大豆期貨上漲。
特朗普方面則繼續強調關稅作為談判籌碼的作用,表示開放中國市場將是“巨大勝利”,雖然他也承認中方并不熱衷于市場自由化。
在美國與包括日本、韓國和瑞士在內的其他國家談判過程中,農產品開放也被頻繁提及,日本考慮增加進口美國玉米、大豆以及大米即是一例。
這種多邊談判動態,可能加劇農產品市場的劇烈波動,特別是玉米、大豆及相關加工品的出口走勢將受到直接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會議期間,多國財長表達了對關稅風險的擔憂,認為若局勢未能及時緩解,全球增長、就業及民眾生活水平將遭受沖擊。農產品作為受關稅政策直接影響的敏感品類,尤其容易成為各方博弈焦點。若貿易緊張加劇,美國農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削弱,價格波動也將加劇。反之,一旦豁免范圍擴大或關稅下調,短期內可能帶動農產品出口反彈,但全球供應鏈調整仍需時間。
總體來看,美中之間不確定的談判狀態,以及美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頻繁的雙邊接觸,使得全球農產品市場面臨政策變動頻繁、供需預期動蕩的局面,未來幾個月,農產品價格和貿易流向將高度依賴談判進展和政策兌現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