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上月平均氣溫創下1961年有記錄以來新高,烈日炙烤導致土壤龜裂,小麥提前成熟。馬橋村農民周亞平表示,她種植小麥20多年來從未見過如此嚴重的旱情,預計今年單產將減半。雖然近日出現降雨,但對尚未收割的小麥構成了新的威脅。
區域性減產明顯,農民收益受損
據實地調查,部分地區的減產幅度高達50%,許多農民被迫提前一周收割。河南省駐馬店農民張某的小麥單產下降40%,扣除生產成本后幾乎無利可圖。不過,在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區,如新鄉市馬某的農場,通過人工灌溉仍保持了穩定產量。截至5月30日,河南60%、陜西20%的小麥已收割,但干旱對基礎設施薄弱地區的沖擊尤為嚴重。
政府多措并舉保障糧食安全
面對嚴峻形勢,中國政府正全力組織夏糧搶收工作。全國夏糧小麥收獲進度已過四成,各地正抓住晴好天氣窗口期加快收割。糧食系統提前做好倉容、資金等準備,確保"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同時運用智能化技術提高收儲效率,加強產銷銜接保障農民收益。政府強調,雖然夏糧僅占全年產量的四分之一,但作為主要口糧的小麥直接關系糧食安全底線。
市場影響與長遠挑戰
分析師認為,雖然干旱造成局部減產,但因庫存充足且需求疲軟,總體影響可控,短期內可能不會顯著增加進口。這場旱災再次凸顯了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威脅,也反映出小農經濟在極端天氣面前的脆弱性。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維護農民利益之間,構建更具韌性的農業生產體系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政府需要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完善災害應對機制,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