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國宣布一項計劃,到2030年時將飼料配方中的豆粕比例從2023年的13%降至10%,以應對中美貿易沖突帶來的食品安全挑戰。自2018年特朗普首次發動對華貿易戰以來,中國已減少了對美國大豆供應的依賴。美國僅占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20%份額,低于2016年的41%。若中國豆粕減量目標實現,每年估計可減少約1000萬噸大豆進口,相當于2024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量的一半。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價值12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的近半。
目前中國生豬飼料中的豆粕用量比例已低于一些國家。伊利諾伊大學的生豬營養學家漢斯·斯坦估計美國生豬飼料中的豆粕含量約為15%至25%,因為玉米酒糟粕和合成氨基酸有時會取代飼料中的豆粕。美國大豆出口協會駐菲律賓技術總監巴茲里薩·里斯表示,東南亞家禽飼料中豆粕含量約為25%,生豬飼料中約為20%。
作為對比,中國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牧原食品將其2023年飼料配方中的豆粕用量從2022年的7.3%降至5.7%;溫氏食品報告其2021年復合飼料中豆粕平均添加率為7.4%。然而,中小養殖戶普遍仍在使用15%-20%的高豆粕配方,這些養殖場同時貢獻了全國63%的肉牛和12%的肉雞產量。一位在山西養殖200至300頭豬的養豬戶表示,他的母豬飼料中使用18%的豆粕,低豆粕日糧會減緩增重并延長生產周期。
豆粕替代品通常涉及蛋白質替代品的混合,如菜籽粕、棕櫚仁粕、米糠和魚粉或補充合成氨基酸。中國農業部在4月份的公告中鼓勵使用合成氨基酸、發酵秸稈、高蛋白玉米以及微生物蛋白、昆蟲蛋白和餐廚垃圾等非谷物蛋白替代品。
其目標是到2030年非谷物蛋白產量超過1000萬噸。自特朗普2018年發動首次貿易戰以來,中國一直在推廣“低蛋白飼料技術”,通過在動物日糧中補充合成氨基酸來降低對豆粕的依賴,尤其是大型企業。例如,牧原食品正在與西湖大學合作研究旨在實現“零大豆”養豬的生物學技術。
其目標是到2030年非谷物蛋白產量超過1000萬噸。自特朗普2018年發動首次貿易戰以來,中國一直在推廣“低蛋白飼料技術”,通過在動物日糧中補充合成氨基酸來降低對豆粕的依賴,尤其是大型企業。例如,牧原食品正在與西湖大學合作研究旨在實現“零大豆”養豬的生物學技術。
但業內專家表示合成氨基酸只能部分替代天然蛋白質,無法完全滿足動物消化需求。中國也在支持高蛋白玉米的種植,種植面積約66.7萬公頃。該品種蛋白質含量超過10%,高于標準品種的8%。昆蟲蛋白也在興起:山東和廣東的黑水虻養殖場每年生產10萬噸飼料,目前正在家禽、生豬和水產養殖日糧中進行測試。
5月下旬,華東地區豆粕每單位蛋白質成本為66元,比賴氨酸(每單位79元)和玉米蛋白(69元)更便宜。分析師伊文·羅杰斯·佩表示,養殖業最終將優先考慮盈利能力。只要豆粕在價格和牲畜產出方面仍是最佳選擇,就會保持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