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美國還結束了針對包括阜豐集團在內的中國黃原膠生產商的反傾銷調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燃料乙醇生產國,每年約1.3億噸玉米被用于乙醇生產,占其玉米總產量的40%。面對這些挑戰,阜豐集團并未放棄美國市場,仍在積極尋找新的加工廠址,同時也在拓展海外市場,在哈薩克斯坦計劃開發一個價值8億美元的玉米加工廠,并且正在考慮在阿根廷建設一家工廠,而這些地區都擁有豐富的玉米資源。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實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中國涉糧企業開始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這些企業不僅在糧食加工領域積極拓展,還深入到資源領域,特別是在新型礦產資源方面,如鎳、鋰、鈷等,中國企業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完成了初步布局,并且在資源回收技術方面也進行了提前布局,從過去的被動接受資源定價逐漸轉向主導新型礦產供應鏈,展現出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新態勢。
與此同時,美國等傳統全球資源支配國在中國推動的全球資源重新配置轉化進程中采取了一系列違反公平貿易和逆全球化的手段進行阻撓。例如,在2022年,加拿大、澳大利亞強化了外資審查,要求中資剝離鋰礦資產;印尼則開始限制鎳礦出口,旨在將加工利潤留在國內。
此外,一些大國還通過聯合手段來抑制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比如美澳之間簽署了關鍵礦產協議,歐盟也實施了電池聯盟等。這些國際間貿易規則的逆全球化變化,本質上都是大國之間資源控制權的博弈。或許,隨著這場“戰略資源爭奪戰”的勝負,將直接決定全球產業轉型的主導權歸屬。
在這場具有特殊意義的“戰略資源爭奪戰”中,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將面臨更大的地緣政治風險與資源民族主義挑戰。國際資本一直虎視眈眈,等待時機,一旦中國企業在海外擴張過程中走錯一步,就可能引發難以承受的損失。2022年的青山鎳逼空事件堪稱典型。
全球鎳供應主要源于印尼、菲律賓、巴西、俄羅斯、中國等國,相關企業包括俄羅斯鎳業、淡水河谷、嘉能可等,傳統鎳資源領域長期被嘉能可、諾里爾斯克鎳業等壟斷。而我國的青山控股另辟蹊徑,布局印尼紅土鎳礦,形成超100萬噸鎳鐵年產能,占全球供應30%,一躍成為“全球鎳王”。
其鎳鉻合金材料開發年產值近千億,成為蘋果等公司的一級供應商,新能源領域入局三年便躋身國內鋰電池企業前五強。2021年,青山控股以高冰鎳技術打破外資對傳統鎳業的壟斷,重塑全球鎳業格局。憑借技術與市場優勢,青山控股自2021年起在倫敦鎳市場大量投放空單。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主導的傳統貿易領域限制俄羅斯商品,涉及原油、金屬等,俄鎳也在受限之列,倫敦期鎳價格穩步上漲。作為行業巨頭,青山控股深知自身產能,可隨時增產100萬噸產能對應20萬噸俄鎳產量,足以填補俄鎳缺口,于是趁機增加空單。
然而,青山控股生產的高冰鎳雖應用廣泛,卻不符倫敦金屬交易所鎳交割標準,這一問題最終引發史無前例的期貨逼空行情。2022年3月7日,倫敦期鎳市場與其它商品市場一樣,對俄烏局勢進行炒作。眾多空頭,包括青山控股在內,均參與其中。但大批資金突然涌入,期鎳價格從開盤的29246美元最高沖至55000美元/噸,近乎翻倍。如果有人開盤做多,投入3萬美金保證金的一手期鎳合約當天可獲利15.5萬美金。
這種暴利引發市場狂熱,但不同視角帶來不同結果。有人因買進期鎳獲利,也有人因低價現貨終于能賣出高價而獲益。2022年,青山控股的產能達100萬噸,高冰鎳成本僅1萬多美金,然而當時售價卻高達5.5萬美金,令人咋舌。
在此,有必要解釋一下期貨交易與股票交易的區別。期貨市場交易的是商品,每手多空單均代表等價商品。例如,青山控股在鎳價32000美元時賣出一手空單,即承諾向市場提供6噸鎳。若青山控股無鎳可供交割,則需通過買進平倉來彌補空單,承擔買賣差價。若青山控股在鎳價33000美元時買進平倉,則每噸損失1000美元。
然而,青山控股當時并未平倉,且其并無符合交割標準的鎳。到2022年3月8日,倫敦鎳市場傳出青山高冰鎳不符合交割標準的消息,鎳價接連突破6萬、7萬、8萬、9萬、10萬美元關口,國際資本的惡意逼空行徑暴露無遺。此時,青山控股已無退路,只能堅持并繼續加倉空單。
在期貨交易中,當遭遇極端行情時,交易者往往只能敏銳地捕捉到自己復雜的情緒:頭皮發麻、難以置信、不敢接受,卻心懷堅定的信念,試圖掌控自己的命運!這些情緒最終匯聚成一個字——“堅持”,這或許也是當時所有期鎳空頭的共同感受。
盡管最終在多方協調下,倫敦交易所取消了3月8日的全部交易,并以48000美元的價格計算追加保證金,青山控股也得以在損失部分資金后全身而退,避免了失去控制權的危機,但這一事件無疑為其他在海外發展的企業敲響了警鐘:在國際資本與地緣政治風險交織的復雜局勢下,企業海外資產的安全邊際正在迅速縮小。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經歷了這場史無前例的逼空行情之后,倫敦期鎳價格一路下滑,目前已跌至15000美元左右。
據相關消息,為了避免市場價格進一步下跌,青山控股集團今年已暫停其印尼鎳冶煉廠的主要生產線,以減輕市場供應壓力。
此外,一些大國還通過聯合手段來抑制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比如美澳之間簽署了關鍵礦產協議,歐盟也實施了電池聯盟等。這些國際間貿易規則的逆全球化變化,本質上都是大國之間資源控制權的博弈。或許,隨著這場“戰略資源爭奪戰”的勝負,將直接決定全球產業轉型的主導權歸屬。
在這場具有特殊意義的“戰略資源爭奪戰”中,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將面臨更大的地緣政治風險與資源民族主義挑戰。國際資本一直虎視眈眈,等待時機,一旦中國企業在海外擴張過程中走錯一步,就可能引發難以承受的損失。2022年的青山鎳逼空事件堪稱典型。
全球鎳供應主要源于印尼、菲律賓、巴西、俄羅斯、中國等國,相關企業包括俄羅斯鎳業、淡水河谷、嘉能可等,傳統鎳資源領域長期被嘉能可、諾里爾斯克鎳業等壟斷。而我國的青山控股另辟蹊徑,布局印尼紅土鎳礦,形成超100萬噸鎳鐵年產能,占全球供應30%,一躍成為“全球鎳王”。
其鎳鉻合金材料開發年產值近千億,成為蘋果等公司的一級供應商,新能源領域入局三年便躋身國內鋰電池企業前五強。2021年,青山控股以高冰鎳技術打破外資對傳統鎳業的壟斷,重塑全球鎳業格局。憑借技術與市場優勢,青山控股自2021年起在倫敦鎳市場大量投放空單。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主導的傳統貿易領域限制俄羅斯商品,涉及原油、金屬等,俄鎳也在受限之列,倫敦期鎳價格穩步上漲。作為行業巨頭,青山控股深知自身產能,可隨時增產100萬噸產能對應20萬噸俄鎳產量,足以填補俄鎳缺口,于是趁機增加空單。
然而,青山控股生產的高冰鎳雖應用廣泛,卻不符倫敦金屬交易所鎳交割標準,這一問題最終引發史無前例的期貨逼空行情。2022年3月7日,倫敦期鎳市場與其它商品市場一樣,對俄烏局勢進行炒作。眾多空頭,包括青山控股在內,均參與其中。但大批資金突然涌入,期鎳價格從開盤的29246美元最高沖至55000美元/噸,近乎翻倍。如果有人開盤做多,投入3萬美金保證金的一手期鎳合約當天可獲利15.5萬美金。
這種暴利引發市場狂熱,但不同視角帶來不同結果。有人因買進期鎳獲利,也有人因低價現貨終于能賣出高價而獲益。2022年,青山控股的產能達100萬噸,高冰鎳成本僅1萬多美金,然而當時售價卻高達5.5萬美金,令人咋舌。
在此,有必要解釋一下期貨交易與股票交易的區別。期貨市場交易的是商品,每手多空單均代表等價商品。例如,青山控股在鎳價32000美元時賣出一手空單,即承諾向市場提供6噸鎳。若青山控股無鎳可供交割,則需通過買進平倉來彌補空單,承擔買賣差價。若青山控股在鎳價33000美元時買進平倉,則每噸損失1000美元。
然而,青山控股當時并未平倉,且其并無符合交割標準的鎳。到2022年3月8日,倫敦鎳市場傳出青山高冰鎳不符合交割標準的消息,鎳價接連突破6萬、7萬、8萬、9萬、10萬美元關口,國際資本的惡意逼空行徑暴露無遺。此時,青山控股已無退路,只能堅持并繼續加倉空單。
在期貨交易中,當遭遇極端行情時,交易者往往只能敏銳地捕捉到自己復雜的情緒:頭皮發麻、難以置信、不敢接受,卻心懷堅定的信念,試圖掌控自己的命運!這些情緒最終匯聚成一個字——“堅持”,這或許也是當時所有期鎳空頭的共同感受。
盡管最終在多方協調下,倫敦交易所取消了3月8日的全部交易,并以48000美元的價格計算追加保證金,青山控股也得以在損失部分資金后全身而退,避免了失去控制權的危機,但這一事件無疑為其他在海外發展的企業敲響了警鐘:在國際資本與地緣政治風險交織的復雜局勢下,企業海外資產的安全邊際正在迅速縮小。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經歷了這場史無前例的逼空行情之后,倫敦期鎳價格一路下滑,目前已跌至15000美元左右。
據相關消息,為了避免市場價格進一步下跌,青山控股集團今年已暫停其印尼鎳冶煉廠的主要生產線,以減輕市場供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