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努力踐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打造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的時代使命。在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決戰決勝關鍵時刻,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以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產銷供需高效銜接為紐帶,以“遼寧好糧油”品牌建設為引擎,全力辦好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堅決扛牢糧食安全“首要擔當”,奮力書寫糧食產銷融通高質量發展的遼寧篇章。
強基固鏈 筑牢糧食產業發展根基
強基固鏈 筑牢糧食產業發展根基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
作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遼寧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壓實責任、出臺支持政策,調動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連續多年穩定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超5300萬畝,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了更多“遼寧糧”。
產業根基是糧食安全的核心。遼寧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遵循,多措并舉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同時通過推動精深加工延鏈補鏈,筑牢從田間到餐桌的堅實產業根基。
穩產保供守底線。嚴守耕地紅線,嚴格耕地總量管控和“以補定占”,將各類耕地占用納入占補平衡統一管理,確保全省年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嚴格執行國家補充耕地質量評價和驗收標準,研究細化省內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
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依法懲治各類違法占用耕地問題。分類有序開展耕地“非糧化”整改,落實基本農作物目錄制度,加強耕地種植用途管理。“三位一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開展糧食單產提升工程,2024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500.1億斤,畝產量931.9斤,單產居糧食主產省第二位。
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依法懲治各類違法占用耕地問題。分類有序開展耕地“非糧化”整改,落實基本農作物目錄制度,加強耕地種植用途管理。“三位一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開展糧食單產提升工程,2024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500.1億斤,畝產量931.9斤,單產居糧食主產省第二位。
精深加工延鏈條。破解“原糧大省、加工弱省”困境,以“糧頭食尾”推動全鏈增值。“十四五”以來,我省深化糧食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糧食初加工、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大力培育糧食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出十月稻田集團、盤錦鼎翔米業有限公司等大型糧食企業。
其中,十月稻田集團已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并被評為科技類獨角獸企業;盤錦鼎翔米業有限公司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評為全國大米加工企業50強。2024年,全省成品糧油加工年處理能力達3958.6萬噸,同比增加777.5萬噸。2024年,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品牌價值總和突破1000億元大關。
其中,十月稻田集團已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并被評為科技類獨角獸企業;盤錦鼎翔米業有限公司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評為全國大米加工企業50強。2024年,全省成品糧油加工年處理能力達3958.6萬噸,同比增加777.5萬噸。2024年,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品牌價值總和突破1000億元大關。
科技人才強支撐。我省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簽訂協議,圍繞重點科技項目實施、人才交流培養等開展合作,并促成其與沈陽農業大學、渤海大學同步達成合作協議,與中國海洋大學、沈陽師范大學達成合作意向,同國家科研單位一次性合作成果在全國首屈一指。
省內高校先后與央企、省內重點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形成科研成果20余項,成果轉化應用新增產值2.24億元。依托省糧食科學研究所研制用電儲熱、醇基燃料和生物質基料替代燃煤的綠色烘干設備;研究適配本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安全儲糧技術裝備,并在多個主產縣區廣泛應用。
省內高校先后與央企、省內重點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形成科研成果20余項,成果轉化應用新增產值2.24億元。依托省糧食科學研究所研制用電儲熱、醇基燃料和生物質基料替代燃煤的綠色烘干設備;研究適配本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安全儲糧技術裝備,并在多個主產縣區廣泛應用。
暢通循環 構建高效協同產銷體系
遼寧是全國糧食流通中轉量最大的省份。去年,經遼寧南向貿易輸出的糧食近7500萬噸,占東北產區產量的46%。今年1月至5月,全省完成“北糧南運”3977萬噸,同比增長41%,其中港口糧食下水3122.1萬噸,鐵路糧食入關854.9萬噸。
遼寧充分發揮區位與港口優勢,圍繞沿海港口和省內鐵路資源,全力打通“北糧南運”物流通道,形成了“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哈爾濱—沈陽—華中(南)”兩個干線鐵路通道、“東北地區—大連港、營口港、錦州港—東南沿海”3個海鐵聯運主通道和“東北地區—丹東港、盤錦港—東南沿海”2個海鐵聯運輔通道的北糧南運物流網絡體系。
同時,深化跨區域產銷協作,積極探索產業融合增值路徑,著力構建起覆蓋廣泛、銜接緊密、運轉高效的糧食現代流通體系,實現了“糧食不僅要種得好,而且要運得出”的關鍵閉環,這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深化跨區域產銷協作,積極探索產業融合增值路徑,著力構建起覆蓋廣泛、銜接緊密、運轉高效的糧食現代流通體系,實現了“糧食不僅要種得好,而且要運得出”的關鍵閉環,這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港口樞紐拓通道。立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定位,會同主產省、主銷省共同編制“北糧南運”項目規劃。錦州港建成30萬噸級散糧泊位,配備全自動卸船機提升效率。營口港首創鐵路敞頂箱車船直取模式,2024年,散糧吞吐量達850萬噸。大連北良港開通粵港澳直達專線,6萬噸級散糧船“遼糧一號”首航即完成南運糧12萬噸。
產銷協作穩供給。舉辦“遼粵”“遼桂”等專場玉米產銷對接會,2024年,銷往長三角玉米超300萬噸。與上海東浩蘭生集團合作,讓更多遼寧高品質糧油產品進入長三角市場。會同省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推動東北三省一區“北糧南運”降本提質增效試點建設,與華貿國際物流公司開展“北糧南運”糧食物流全鏈條合作。
三產融合促增值。創新“糧食+生態+數字”融合模式,盤錦稻蟹共生系統拓展觀光科普功能,稻蟹綜合種養面積已經達到93萬畝,占全國稻蟹種養面積的36.5%,帶動蟹田米溢價50%。沈陽“稻夢空間”推出稻田畫AR體驗,開設稻作文化館,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年均接待游客30萬人次。沈陽糧油集團打造全省首個糧食文化主題創意產業園,弘揚宣傳糧儲系統優秀文化與節糧愛糧故事。
品牌引領 鍛造“遼寧好糧油”金名片
遼寧將品牌建設作為提升糧食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突破口。依托特色資源稟賦,打造地標性糧油產品集群,多管齊下鍛造“遼寧好糧油”金字招牌,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
地標產品樹標桿。加快構建“遼寧好糧油+區域公共品牌+企業產品品牌”品牌創設機制,全力提升“遼寧好糧油”品牌形象。“盤錦大米”品牌價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大米類前列,估值超600億元。“朝陽小米”依托遼西黃金種植帶獨特的光照與溫差條件,被譽為“谷中黃金”。“遼中大米”“桓仁大米”“紅海灘大米”“丹東越光米”區域特色品牌實現銷量突破。
政策支持促發展。搶抓“兩新”工作機遇,推動我省糧油加工設備更新項目建設,總投資1.35億元。持續推進糧食貸款信用保證基金規范運行,累計發放政策性貸款60.96億元和市場化收購貸款94.16億元。積極推進與商業銀行金融信貸合作,推出“遼農優產貸”“農戶+擔保”等專項產品,服務客戶數量5987戶。
創新營銷拓市場。打造立體化營銷網絡,在央視新聞頻道《城市天氣預報》欄目展示“生態遼寧·多彩糧倉”品牌矩陣。線上開設京東“遼農優品館”,盤錦蟹田大米、朝陽有機小米、阜新雜糧等登陸商城,“遼糧甄選”抖音、小紅書、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先后上線運行。“遼寧好糧油”亮相第六屆中國糧交會,線上簽約銷售糧食58.39萬噸,成交額15.3億元。
以展為媒 譜寫糧安合作新篇章
中國糧食交易大會是全國糧食行業的盛會,是全系統和行業進行成果展示、推動產銷銜接及三鏈協同的重要平臺。多年來,遼寧積極組織省內相關糧油生產、加工、儲存、檢驗檢測、糧油機械設備、糧食產業化企業等參會,在會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推介活動,實地考察、廣泛交流、深入洽談,取得豐碩成果。
今年,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落戶遼寧,是展示成果、促進合作、共謀發展的重要契機,遼寧將精心籌備,以此展示全面振興新突破成果,以展為媒,擴大我省糧食產業對外開放的“朋友圈”,助推我省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景呈現發展成就。全力以赴辦好此次大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舉措,本次大會設立優質產品暨技術設備展覽等14個區域,沈陽主會場展區面積8.3萬平方米,盤錦分會場面積1.4萬平方米,朝陽分會場面積8000平方米。集中展示糧食產業發展成就、科技創新成果、區域公共品牌和龍頭企業風采。
打造大會特色品牌。豐富糧交會主題內容,精心策劃兩個分會場活動,首次實現三地同期聯動辦會。盤錦鄉村振興產業博覽會,重點展示盤錦稻米全產業鏈的“十優”創新發展成果;朝陽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大會,集中展示雜糧企業的優質綠色營養健康糧油產品;并全力推廣全谷物計劃,全面展現遼寧糧食產業“三張名片”的品質魅力。
強力推動產銷對接。積極對接大型涉糧企業招商投資,加強與日本佐竹公司、法國布勒公司、哈糧集團等多家國際知名糧商及相關合資企業合作。積極組織省內企事業單位參會采購,邀請大型零售集團、專業市場、商貿市場、餐飲企業等參會洽談,進一步釋放糧食產業下游消費潛能,推動糧油產品消費提質升級,持續提升糧食產銷合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