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此前備受青睞的優質小麥,也未能在這波行情中獨善其身,主產區價格普遍走弱。酷暑難耐,糧食人的心里又開始泛起陣陣慌亂。
由于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小麥市場在七月遭遇了寒潮
替代效應減弱:進口玉米的持續拍賣投放,緩解了供應偏緊的態勢,飼企采購小麥的積極性隨之下降,小麥的飼用替代需求也逐漸減少。
儲備采購收尾:地方各級糧庫的輪換儲備采購已接近尾聲,對小麥市場的支撐作用逐漸減弱。
托市效應暫緩: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的托市收購雖在有序推進,但初期收購庫點較少,收購量有限,雖能發揮兜底作用,但難以有效提振行情。
粉企承壓降價:隨著面粉消費步入淡季,市場需求顯著萎縮。粉企,作為麥市收購的主力軍,紛紛祭出降價、搭贈、促銷、伴手禮等營銷組合拳,試圖在酷暑中挽回頹勢。
然而,在滾滾熱浪的沖擊下,頭部粉企僅能維持六成左右的開機率,而中小粉企則僅在三成上下徘徊。在重重壓力之下,粉企不得不降低小麥的收購價格,得以暫時的喘息時間。
貿易商們陷入了恐慌性拋貨的浪潮。雨季與高溫交織的天氣,使得簡易儲存的小麥容易出現發熱、異味等問題。為了規避風險,部分貿易商選擇盡快出貨,落袋為安。
這一行為直接導致市場上小麥的供應量激增,成為壓低價格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部分農戶也再次陷入“賣落不賣漲”的怪圈,選擇售麥止損,這在客觀上進一步增加了市場的供給。
市場開始出現轉機,反轉的跡象逐漸清晰
粉企補庫啟動:頭部粉企此前推出的促銷組合拳開始顯現成效,經銷商們紛紛抓住低價的窗口期進行補庫操作。
與此同時,中小粉企在經過了半個月的消耗后,小麥庫存已經降至較低水平,補庫成為了當務之急。在短期內,部分粉企可能會通過小幅漲價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采購量,這一舉措將有利于行情的止跌企穩。
飼用需求依舊旺盛:盡管進口玉米投放量不斷增加,但仍難以完全滿足飼料企業龐大的采購需求。
在此背景下,低價小麥憑借其性價比優勢,依然是飼料企業替代玉米的首選。隨著小麥價格的逐步回落,飼料企業有望擇機加大采購力度,從而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托市收購作用愈發顯著: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的托市收購庫點不斷增加,收購量穩步攀升,其托底效應正逐步凸顯。
據相關統計,截至6月30日,全國各類糧食經營主體累計收購小麥5415萬噸,占總量的四成以上。隨著后續收購工作的持續推進,其“虹吸效應”有望帶動市場行情向上攀升。
供應壓力逐步減輕:那些儲糧條件較好的貿易商仍在觀望市場走勢,而儲糧條件有限的糧商大多已完成出庫。近期,粉企的收購量呈現出逐日遞減的趨勢,這意味著“以價換量”的現象將逐漸減弱。
展望后市,盡管市場存在振蕩,但其中也蘊含著機會。區域供需關系將決定小麥價格的高度:當前,河南粉企的收購價穩定在1.21-1.22元/斤,河北維持在1.2-1.22元/斤,山東則在1.21-1.23元/斤之間,跨區流動難以實現。
不同地區的糧庫、飼料企業、粉企和糧點的布局已基本穩定,收購主體的收儲規模以及粉企和飼料企業的消耗量將成為決定區域內小麥價格的關鍵因素。
粉企庫存高位限制價格上漲:目前,頭部粉企的小麥庫存大多維持在30-40天,中小粉企則在10-30天左右,這使得它們具備較強的抵御市場波動的能力。
隨著入伏將至,面粉消費預計將持續低迷,粉企并無大幅補庫的必要,因此小麥價格上漲的壓力依然較大。
玉米市場即將迎來新的供需格局:8月份,部分地區的新玉米將陸續上市;到了9月份,將迎來玉米的豐收季。隨著新玉米的大量涌入市場,玉米價格下行的概率大幅增加。
與此同時,飼料企業采購小麥的可能性也將隨之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糧庫收儲工作正有序推進,各地糧庫的競價采購預計在未來兩個月內陸續收官,其對小麥市場的影響也將逐步減弱。
面粉消費轉旺帶動需求增加:隨著8月中下旬各類學校陸續開學,以及伏季結束、天氣轉涼,面粉消費有望逐步升溫,從而帶動需求增長。粉企對小麥的剛性采購需求也將隨之增加。
然而,從整體市場格局來看,小麥市場供強需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或下跌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市場走勢預計將繼續呈現短周期、小頻率的上下振蕩態勢。
在這種背景下,密切關注供需變化和政策動向,靈活調整購銷策略,無疑是較為理性的選擇。糧食行業從業者肩負著保障糧食安全和穩定市場供應的重任,工作不易。希望我們都能在市場波動中把握機遇、規避風險,精準把握行情節奏,穩健前行,珍惜每一次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