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塊的價格牌在燈光下閃著冷光,突然就覺得這碗湯里飄著的不是蔥花,是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溢價泡沫”。
我們正在吃的,可能是“速食組裝線”的產物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餐廳的出餐速度快得離譜?
前幾天點了份“現炒澆頭面”,下單到上桌不過3分鐘。湊近廚房窗口一看,師傅正從塑料盒里舀出預制好的澆頭,往煮好的掛面碗里一倒,連鍋鏟都沒動過。而那份號稱“手工現包”的餛飩,咬開時發現皮硬得像紙,餡料的味道和超市冷凍柜里的某品牌如出一轍。
更魔幻的是外賣平臺。有媒體曝光,不少評分4.8分的“網紅餐廳”,實際是居民樓里隔出來的“幽靈廚房”——沒有堂食座位,只有一排排微波爐和預制菜加熱盒。你點的“媽媽的味道”,可能是加熱了10分鐘的料理包;你夸的“Q彈手搟面”,其實是工廠流水線的速食面。
不是說預制菜不好,只是當“現做”成了噱頭,當“手工”成了謊言,我們花的錢里,到底有多少是為食物本身買單?
為什么我們愿意為“偽新鮮”買單?
仔細想想,我們其實一直在為各種“隱性成本”付費:
為餐廳里曖昧的燈光付費,為外賣平臺的滿減套路付費,為包裝上“匠心制作”的文案付費,甚至為自己“懶得動手”的惰性付費。
有次和開餐館的朋友聊天,他直言不諱:“現在房租水電這么貴,用預制菜能省30%成本,還能保證口味穩定,換你你不用?” 他說現在做“真現做”的店,要么是高端餐廳靠溢價撐著,要么是夫妻小店靠辛苦錢吊著,中間層早就被速食化浪潮淹沒了。
于是我們陷入了一種怪圈:嫌家里做飯麻煩,嫌外賣不新鮮,卻又在每次打開點餐軟件時,默默選擇了那些圖片好看、配送快的選項。
或許,我們可以對食物“認真”一點
其實不必全盤否定預制菜,也不必苛責所有餐廳。只是偶爾,我們可以試著慢下來:
周末早起半小時,煮一碗自己揉的面,哪怕只是加個荷包蛋,也比速食面多了份溫度;
點外賣時多看兩眼商家資質,那些敢曬出廚房環境、標注“現做現賣”的店,值得多一點青睞;
遇到明顯“掛羊頭賣狗肉”的商家,大膽給個差評——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在投票。
畢竟,食物本該是生活里最實在的東西。它不該是速食包里的防腐劑味道,不該是外賣盒里的冰冷觸感,而應該是熱氣騰騰的、帶著煙火氣的、能讓人心安的存在。
下次再吃到那碗“似曾相識”的掛面時,或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這口面,真的值這個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