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漲勢還在,并且最高報價距離前期的高點似乎也越來越近,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上量僅100多車的狀態下,玉米就有下跌了。
這也就使玉米市場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玉米到底是強還是弱呢?
別著急,因為很快,玉米市場的“試金石”就要來了。
現在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就是想要看看這玉米,到底是個什么樣兒。
所以,就需要試探。
拿什么試探呢?
就有了所謂的“試金石”,玉米到底是強還是弱,試試自然就知道了。
第一個試金石就是,玉米的上量。
山東玉米是看量下菜碟,這個大家都心知肚知,而我們之前也說過,現在山東玉米上量偏低,主要是受天氣影響居多,而并非是持糧主體一味挺價惜售。
這就意味著,雨一過天一晴,玉米的上量必然要增加。
上量增加,那么玉米就大概率就又要跌了。
那么關鍵問題來了,能跌多少?
這個反應才是玉米市場強弱的真實反應。
前面說了,現在的玉米市場是多空交織,其實更準確地說,不光是現在,而是今年以來,玉米就一直是多空交織的狀態。
只不過在上半年政策的光輝掩蓋了許多利空心態,使得玉米更多地表現為利多占主導。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各種因素的變化,玉米的利空開始顯現出來。
但利空未必就一定可怕,尤其是在這么個節骨眼上,玉米徘徊在余糧偏緊以及新玉米產情的博弈之中,形成了一種底頂雙疑的局面。
但顯然,底要比頂更重要,所以玉米必須先確定底才能踏實。
那么,玉米上量就是玉米底部最好的試金石。
一來能試出余糧到底還有多少;
二來能試出市場的看空情緒到底到什么程度。
有了這兩個就能知道玉米的底了,有了底才能再談頂。
第二個試金石就是拍賣。
有人說拍賣的利空早被調消化了,這只說對了一半。確切地說,是當前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市場對拍賣已經基本接受了。
但是問題是,拍賣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的變化可以很多。
比如量級會不會變?底價會不會變?拍賣方式會不會變等等。
我們之所以說拍賣也是試金石,倒不是說玉米市場的反應,而說的是政策的態度。
為什么又要提到政策呢?
因為在玉米余糧偏緊的格局下,能給玉米提供補給的就只有政策拍賣了,所以政策對玉米的態度十分重要。
換句話說,只要玉米情緒挺得住,政策干預不多,那么玉米就還有機會。
但相反,如果情緒提前崩了,再加上政策空間不大的話,再加上當前這個時間,距離新玉米收獲已經越來越近了,玉米再想調整修復就可能真的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