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這一理念已深深融入中國糧食安全治理的實踐中。從田間到餐桌,從政策到技術,中國構建起全鏈條、系統化的節糧減損體系,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了可復制的經驗。技術創新是減損增效的核心驅動力。
在糧食儲存環節,全國5500多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1000萬套科學儲糧裝具讓農戶儲糧損失率從8%降至3%;“四合一”儲糧技術(糧情測控、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在國有糧庫普及,2億噸低溫準低溫倉容讓糧食儲藏損耗控制在1%以內。在加工環節,全谷物食品研發、副產物綜合利用等技術突破,讓小麥麩皮、米糠等“邊角料”變身營養產品,山東中裕集團將小麥加工成600余種產品。全省小麥加工環節損耗率均在1%以下,平均損耗率為0.55%。
在糧食儲存環節,全國5500多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1000萬套科學儲糧裝具讓農戶儲糧損失率從8%降至3%;“四合一”儲糧技術(糧情測控、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在國有糧庫普及,2億噸低溫準低溫倉容讓糧食儲藏損耗控制在1%以內。在加工環節,全谷物食品研發、副產物綜合利用等技術突破,讓小麥麩皮、米糠等“邊角料”變身營養產品,山東中裕集團將小麥加工成600余種產品。全省小麥加工環節損耗率均在1%以下,平均損耗率為0.55%。
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鏈條管控更顯治理智慧。在山東,農機總動力達1.22億千瓦時,小麥、玉米機收損失率分別控制在0.81%和1.57%,相當于年增產1.29億斤;在餐飲環節,山東省商務系統推行分餐制,培育綠色飯店263家,廚余垃圾總量減少23%以上。這種“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減損,讓每一粒糧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珍惜。
作為農業大省,山東以“齊魯糧倉”的擔當,將減損理念轉化為生動實踐。從鹽堿地改良到智慧農業,從產后服務到品牌打造,山東探索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減損增效之路,讓“無形良田”產出“有形效益”。
科技賦能讓貧瘠土地煥發新生。昌邑市柳疃鎮青阜村曾是“只長黃席不長糧”的鹽堿灘,通過“引水蓄水、提取鹵水、深翻土地”等“六步法”改良技術,10.2萬畝鹽堿地變身“噸半糧田”,畝產從不足500斤躍升至2000余斤。這種“向鹽堿地要糧食”的實踐,不僅破解了土地制約難題,更創下了減損即增產的典范一一通過規模化種植和機械化生產,每畝土地增收500多元,帶動農戶實現“土地租金+分紅+務工”三份收入。
全鏈條服務打通減損“最后一公里”。齊河縣在15個鄉鎮建成16處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烘干倉儲設施全域覆蓋,通過“3公里售糧圈”讓農戶“一腳油門到糧庫”,年減少糧食損耗1萬余噸。平原縣“齊魯糧倉”糧安服務平臺創新“四級聯動”機制,整合烘干、倉儲、銷售全流程服務,將全產業鏈損耗率控制在2%以內,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70%。這些“從收獲到儲存”的閉環服務,讓糧食損耗在流通中“瘦身”。
智慧農業為減損插上科技翅膀。中科北斗數字農業示范基地構建“天空地網”監測體系,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和地面傳感器,實現作物長勢、土壤墑情的實時監測,精準指導播種、施肥、收獲全環節。高密市借助“北斗+智慧農業”系統,將15萬畝農田納入數字化管理,小麥平均畝產提升9.02%,闞家鎮“濰麥16”地塊甚至創下畝產846.19公斤的紀錄。科技的介入,讓減損從“經驗判斷”轉向“數據決策”。
從濟南的會議現場到全球的田間地頭,糧食減損已超越單純的技術范疇,成為關乎糧食安全、鄉村振興、全球治理的系統性工程。2025年國際糧食減損大會的召開,不僅是對“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理念的踐行,更彰顯了中國推動全球糧安合作的責任擔當。在這條“減損增效”的道路上,唯有堅持科技創新、深化本土實踐、擴大國際合作,才能讓每一粒糧食都物盡其用,讓“中國飯碗”更穩固,讓“全球糧安”更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