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5年版烘焙產業規劃專項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健康烘焙品類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800億元大關,占整個烘焙行業市場規模的29%。
與此同時,烘焙行業的頭部生產企業也在積極借助數字化手段,整合供應鏈、生產以及銷售等環節的數據,從而實現動態定價和庫存優化,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
此外,生產企業還在不斷拓展消費場景,將烘焙產品與咖啡、茶飲等進行跨界組合,這種創新的消費模式已成為當下標配的消費場景之一。
從消費者需求角度來看,低糖、低脂已成為烘焙市場的主流趨勢,而功能性添加的產品更是憑借其獨特價值獲得了顯著的溢價能力。根據《報告》數據,高達71%的消費者表示愿意為“清潔標簽”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這類產品以少添加、成分簡單且易于識別為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
其中,低糖、全麥類烘焙產品的銷售額年均增速高達63%,顯示出強勁的市場增長潛力。此外,添加了益生菌、膳食纖維等功能性成分的烘焙產品,其溢價能力是普通產品的1.8倍,這也反映出消費者對健康功能的高價值認可。
在“減糖”需求方面,消費者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減少蔗糖”,而是進一步升級為“控制總碳水”。與此同時,以赤蘚糖醇、阿洛酮糖為代表的代糖產品的使用量大幅提升,成為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的重要替代品。
隨著細分人群需求的不斷涌現,新的市場賽道正在加速形成。尤其是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群的烘焙食品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其中添加了膳食纖維和益生菌的低糖產品受到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據《報告》預測,到2030年,適老化烘焙市場的規模有望突破3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5%。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要求也更為細致,他們更加關注產品的易咀嚼性、低GI值、高鈣和高蛋白等特性。
這些需求推動著生產企業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出如軟質面包、高鈣餅干等專為老年人設計的產品,以滿足這一細分市場的獨特需求。
健身人群的崛起為烘焙行業帶來了新的增長機遇,推動了“高蛋白、低熱量”烘焙產品的快速發展。根據《報告》的分析,到2025年,健身代餐烘焙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20億元,其中高蛋白面包和低卡能量棒等產品占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
消費者對于飽腹感和營養均衡的雙重需求,促使生產企業不斷創新,將燕麥、奇亞籽、植物蛋白等健康原料與烘焙工藝相結合,開發出一系列兼具健康與美味的零食化產品,滿足健身人群的日常飲食需求。
烘焙食品正在經歷從單純的“零食”向“生活方式的象征”的轉變。在下午茶場景中,低卡甜品和無糖慕斯的需求呈現出120%的顯著增長;而在早餐場景中,全麥三明治和雜糧饅頭的市場份額已經提升至35%。
這種基于場景化的需求變化,將促使烘焙產品朝著小份化、便攜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升級,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在不同生活場景中的多樣化需求。
在烘焙產業的原料端,國產替代進程正在加速推進,成本波動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報告》顯示,今年國產小麥粉在高端烘焙領域的使用占比預計將達到50%,同時植物基奶油的研發投入將實現300%的增長。
頭部生產企業通過期貨套期保值和產地直采的策略,成功將原料成本波動控制在3%以內。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分析師指出,隨著國內小麥品種的改良(例如強筋小麥和低筋小麥的培育)以及油脂加工技術的升級,預計到2030年,原料的國產化率有望達到70%,這將進一步緩解生產企業的成本壓力。
以產業智能化升級為出發點,烘焙行業正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中央工廠與冷鏈配送的結合正在重塑烘焙行業的供應鏈效率。中央工廠模式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規模化生產的強大優勢,能夠顯著降低單位成本,其中人工成本可降低58%,能耗降低32%。
同時,冷鏈配送體系的完善有力保障了產品的新鮮度,將損耗率從8%大幅降至3%。據《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央工廠模式有望覆蓋85%的連鎖烘焙品牌,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至40%,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柔性生產線與 AI 質檢技術的融合,正在為烘焙生產帶來更高的精度與效率。柔性生產線能夠靈活實現“小批量、多品類”的快速切換,精準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與此同時,AI 質檢系統借助先進的圖像識別技術,將產品缺陷率從 3%大幅降低至 0.5%,并且減少了 30%的質檢人力成本。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分析師評估認為,智能化設備的投入可以使生產企業的綜合效率提升 40%,并且將投資回收期縮短至 2 年。
數字化運營正在引領烘焙行業從傳統的“經驗驅動”邁向高效的“數據驅動”模式。頭部生產企業借助數字化系統,全面整合供應鏈、生產以及銷售等環節的數據資源,從而實現精準的動態定價與庫存優化管理。
據《報告》分析,數字化運營能夠顯著提升生產企業的毛利率,增幅可達5—8個百分點,成為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構建的關鍵壁壘。
從“賣產品”向“賣服務”轉型,烘焙行業正在重塑商業模式
社區烘焙店正從傳統的“賣產品”模式向“賣服務”的新理念轉型。通過開設“烘焙課堂”和提供“定制服務”,社區烘焙店顯著增強了用戶黏性。據《報告》數據,那些提供烘焙課程和兒童 DIY 活動的門店,其復購率比普通門店高出 40%,客單價也提升了 25%。
此外,社區烘焙店通過“會員制”和“社群運營”實現了精準營銷。例如,某品牌通過企業微信社群推送個性化優惠信息,成功帶動月度銷售額增長了 35%。
烘焙行業與多場景的跨界融合正在成為新的消費趨勢。烘焙與咖啡、茶飲的組合搭配已成為行業標配。例如,某品牌推出的“烘焙 + 咖啡”套餐,成功將客單價從25元提升至45元,同時帶動咖啡品類的銷量增長了200%。
此外,“烘焙 + 輕食”(如沙拉、三明治)的組合,滿足了消費者“一站式”的飲食需求,進一步拓展了烘焙產品的消費場景和市場潛力。
從“流量收割”邁向“用戶運營”,私域流量正在成為品牌增長的新引擎。頭部品牌通過小程序、社群、直播等多種渠道構建起私域流量池,深度挖掘用戶價值。
例如,某品牌私域用戶的占比已高達60%,其復購率是公域用戶的2.3倍。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分析師指出,私域流量的核心價值在于實現“低成本觸達”與“高頻互動”。生產企業可以通過用戶畫像分析,實現精準推薦,從而將轉化率從3%提升至8%。
以集群化與差異化為切入點,烘焙行業正在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未來,烘焙產業的區域布局將更加注重集群化與差異化發展。據《報告》分析,產業布局將形成“三大集群 + 特色基地”的格局。
其中,長三角集群以上海、杭州為核心,重點聚焦高端定制與健康創新;珠三角集群以廣州、深圳為依托,大力發展速凍烘焙與跨境電商;成渝集群則借助消費市場優勢,打造“烘焙 + 文旅”示范基地。
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也將積極建設特色基地,如河南憑借小麥產地優勢發展面粉深加工,云南依托豐富的鮮花資源開發“鮮花烘焙”產品線。技術創新是推動烘焙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報告》建議生產企業構建“硬件 + 軟件 + 服務”三位一體的創新體系。
具體而言,企業應建立三級研發模型:在基礎層,聯合高校共同攻克低溫發酵、植物基奶油等核心技術;在應用層,開發智能烘焙設備,例如自動醒發箱、AI 烤箱,并配套數字化管理系統;在服務層,提供“7×24小時”技術支持以及供應鏈金融服務,從而降低中小生產企業的轉型門檻。
標準化建設是實現個性化與規模化平衡的重要手段。對于中小型烘焙生產企業而言,模塊化服務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例如,通過采用標準化原料包與定制化裝飾相結合的方式,企業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生產效率。
據《報告》預測,到2030年,標準化產品的市場占比預計將從目前的60%降至45%。與此同時,“基礎款 + 個性化裝飾”的組合模式將成為行業主流,這種模式既能滿足規模化生產的效率需求,又能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