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小麥的真實情況,很可能和大家普遍認為的并不一樣。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有兩個時間差問題。
第一個時間差是小麥和玉米的時間差。
雖然說玉米和小麥關系緊密,尤其是今年市場普遍看好小麥的替代,所以小麥和玉米的價差就更決定著小麥替代的時間及量級。
但玉米和小麥畢竟是不一樣的。玉米現在是什么時候?
用傳統的說法,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再加上余糧偏緊,所以玉米是易漲難跌。
但小麥不是。
小麥6月份收獲,現在也才馬上到8月份,可以說現在正是小麥供應壓力最大的時候,即便有托市收購,即便有輪換采購,但也消化不了小麥龐大的供應。
再加上七八月份正是三伏天,正是最高溫濕熱的時候,面粉也好,小麥也好,都不易存儲。
所以這個時候,對持糧主體來說,囤糧是最難的;而對面粉企業來說,也是最難的。
當這兩難撞在一起的時候,可以說也是小麥行情最弱的時候。
有人說那不還有替代呢嗎?
小麥要想順利進入替代,至少得滿足兩個條件:
一個是玉米行情上漲,且預期較高,從而進一步夯實小麥的飼用性價比;
另一個則是養殖業發力,飼料需求上升,飼料企業急于補庫。
但現在來看,這兩個條件無論哪個都不滿足,所以小麥可以說是剛剛夠到了替代的門檻,但什么時候能快速顯效,不好說。
第二個時間差則是托市與供應的問題。
新麥上市以后,并沒有像市場預期的那樣出現大減產,只是小幅減產,并且質量還提高了,所以市場情緒一下從高跌落,于是麥價嘩嘩下跌。
直到觸發了托市收購,要知道在小麥收獲之前市場可是普遍預計啟動托市的概率極低的。
所以不得不說,這一反轉確實打得小麥市場是措手不及。
隨著托市的啟動,市場又看到了希望,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托市效應并不強,或者可以說是該托的托,該跌的還照樣跌。
很多人認為托市怎么不起作用啊?
其實已經起了很大作用了,如果不是有托市撐著,小麥指不定要跌到什么程度呢。
但是托市更大的效果是需要時間的。
一方面,托市的速度并不快,雖然庫點遍地開花,但不少貿易商都反映卸車很慢,要排很長的隊。
另一方面,托市目的是給小麥托底,而不是把小麥價格拉起來,試問誰會一邊收小麥一邊還拉高收購價格呢?
所以這兩個時間湊到一起,小麥上漲的概率是很低的,更多的只是漲跌震蕩。
這才是小麥漲不動的真實原因。
那小麥還能漲嗎?
答案是肯定的。
要到什么時候呢?
要等托市與飼用替代形成共振,才能共同拉動小麥的上漲。
所以,顯然并不是現在,現在的小麥別說上漲,仍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呢,天花板的壓制依然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