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進口玉米拍賣成交的量級為105萬噸,總成交率為46%,昨天投放了19.2萬噸,實際只成交了5.3萬噸,成交率只有27%。
這種轉變,也說明進口玉米對于當前市場已經弱化,市場開始進入到正式的“供與需”進行博弈時空段,到底供應是贏家?還是需求是贏家?其實一切都明牌,只是一葉障目而已。
第一,玉米價格在3月份形成第一次高價行情,隨后7月份又一次形成高價行情,而且大概率就是陳玉米的年度高點。
第二,3月份起至8月份這幾個月份中,市場情緒經歷各種“V”或“W”行情,在反反復復調整中,很多人選擇離場。
第三,今年是玉米上升年,但這個上升是給貿易商開始賠錢打基礎,這話什么意思?農民賺錢之時就是某些人賠錢之時,反之農民賠錢之時才是某些人賺錢之時,您細品!
第四,今年是養殖,以生豬為主的產能去化年,但這個去化需要時間的盤整,不是一蹴而就下跌。同時蛋雞受到了7月份高溫+降雨影響,進入到8月份以后需求變大,對玉米有支撐。
綜上所述,玉米行情仍會走出一個向下行情,但這個下跌不嚇人。反之,如果豬價或能量飼料還會有大漲行情,那么新季玉米上市至年前基本就沒有什么好價格。
市場到底會走出哪般行情,相信玉米期貨已經給出了答案!
近兩日東北產區出現了兩極分化:
1、東北港口落價,但產區卻在漲價,南港飼料廠因為期貨原因想購買更便宜的玉米;
2、以吉林為軸心的深加工,表面報出來的價格很低,但實則采購合同價格與主流同步;
以上兩個表現形式,說明東北產區貿易商拿“東北產區余糧減少”做為漲價或不落價的根本原由,但沒有注意到的是下游的需求也在弱化,從而形成了“正向”比。
大白話,供應在減少,但需求也在減少。
我們再看看華北區域深加工,現在整個市場的焦點,山東深加工成為了全國整體玉米市場的焦點和高價地,這種行情好似給了很多人的信心——飼料沒有玉米可以活,但深加工不行。
人人都知道這個時間點玉米余量少,而且結轉庫存也少,但玉米單一靠深加工一條腿來支撐行情——請問,如何能夠大漲或超前期高點呢?
我們也可以再反過來進行辯證:玉米這么少,為什么不漲?
所以,市場中的余糧到底剩下多少,我們要在這里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是不是我們被糊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