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昨天我們也說了,小麥的上漲,看看就好,別太激動,因為至少目前來看,小麥持續上漲的動力很弱。
這兩天有一個數據出來了,值得關注一下,那就是截至7月底,河南、河北、安徽這3個主產區啟動小麥托市以后,累計共收購了小麥約600萬噸。
600萬噸是什么概念呢?
根據官方數量,2025年我國小麥產量為13816.0萬噸,所以600萬噸大概是個什么量級大家心里也就有數了。
當然這是僅1個月的收購數量,目前托市收購也還在持續進行中。
而從歷年的情況來看,歷年小麥托市收購期間能夠快速拉動小麥市場價格走高。
而從量級上來說,托市收購在500萬噸的時候,對小麥市場影響很小,或者說幾乎看不到什么影響;
當收購量級達到1000萬噸以上時,可能后市會使小麥行情有所上抬;
而當收購量級達到1500萬到2000萬噸的時候,可能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所以如果按歷年的規律來看,現在的這個600萬噸確實還掀不起什么水花來。
而我們之前也分析過,小麥想要翻身,不能光指著托市,得多條腿走路。
比如,就說這個需求,需求也得同步增加才行。
但現在小麥的需求可以說不是谷底,也差不多在谷底了。
這個季節就很尷尬,高溫但還多雨,氣溫又降不下去,于是又悶又濕又熱,這時候市場消費也是最低的。
而且不止是面粉消費低,面粉企業保存面粉的難度也不小,這種天氣很容易變質,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降低開機率,減少生產。
本來之前麩皮的行情還可以,面粉雖然走不動,但是賣一賣麩皮也行啊,東方不亮西方亮嘛。
但這兩天麩皮也不行了,嘩嘩掉價,所以面粉企業有什么底氣去大建小麥庫存呢?
而另一邊,這個飼料替代就更麻煩。
早在小麥還沒收獲的時候,市場就已經預期,今年小麥進入飼料領域的量級要增加。
雖然說具體增加多少不一定,但大體也得是個兩三千萬噸的量級吧。
但是現在小麥收獲上市已經兩個月了,替代有是有,但是一點兒也不積極。
原因一方面是玉米行情起伏不定,且市場對于后續行情爭議較大,目前來看是看跌大于看漲,所以飼料企業自然就得放慢腳步了,先觀望再說。
另一方面呢,生豬領域正在密集調控,降產能、降體重、控二育,直接壓得豬價也是抬不起頭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養殖戶肯定也不敢大肆補欄,而對于大豬也是不敢壓欄了,所以是能賣就賣。
產能少了,體重降了,大豬也少了,飼料需求自然也就不旺了。
市場盼著的這個小麥替代遲遲沒有大動靜,這就給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情緒落空。
所以這時候的小麥可以說是渾身都使不出勁兒來,拿什么上漲呢?
再加上現在玉米又生了變故,頻頻降價,又再次把小麥替代的預期延后了。
所以你說小麥距離全面翻身還有多久?
至少這兩個月里看不到什么苗頭,小麥只能在原地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