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川鎮,大型收割機在一望無際的麥浪中來回穿梭,飽滿的麥粒如同金色瀑布般從收割機中傾瀉而下,落在等候的運輸車里。
甘肅亞盛實業與圣美達農業的示范田里,科技力量讓豐收更有底氣。通過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有效保障了小麥的健康生長。土壤檢測支撐的科學施肥方案護航全程,為小麥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全面機械化收割顯著提升了效率,經測算,這里的小麥畝產預計突破500公斤。“科學管理實現了產量與品質的雙保障。”甘肅亞盛實業負責人陳愛年欣喜地說。
在上川鎮千畝禾尚頭小麥種植基地,金燦燦的麥浪隨風起伏,一年一度的禾尚頭小麥開鐮收割正熱鬧進行,田間地頭一派火熱繁忙的景象。
“老王,你這幾畝地的麥子顆粒飽滿,今年產量肯定差不了!”蘭州新區項目建設中心農業技術員李昭磊穿梭在麥田里,正給種植戶王興河測算收成。王興河蹲下身,撿起一穗沉甸甸的麥穗,用手輕輕一搓,飽滿的麥粒便滾落掌心。
他黝黑的臉上笑開了花:“今年除了傳統旱砂地種植外,我們還在水澆地進行了試驗,這樣種出來的禾尚頭麥子穗大、粒滿,畝產肯定比去年多。”王興河一邊讓工人裝車,一邊說,“最近雨水比較多,我們利用晴好天氣,充分調用收割機搶收麥子,確保顆粒歸倉。”
他黝黑的臉上笑開了花:“今年除了傳統旱砂地種植外,我們還在水澆地進行了試驗,這樣種出來的禾尚頭麥子穗大、粒滿,畝產肯定比去年多。”王興河一邊讓工人裝車,一邊說,“最近雨水比較多,我們利用晴好天氣,充分調用收割機搶收麥子,確保顆粒歸倉。”
在麥田邊緣的臨時分揀點,李昭磊和幾位村民通過點陣法,分別抽選了成熟的禾尚頭小麥,經過篩選、計數、稱重,將測產數據詳細地記錄下來。
“這是測產的第12組數據,光今天測產的這一畝地,已經收了快100公斤。”上川鎮副鎮長王成龍拿著統計冊興奮不已,“今年全鎮禾尚頭小麥種植面積達1.58萬畝,從目前收割情況看,平均畝產要比去年高。”
產量提升的背后,是農業技術的有力支撐。“禾尚頭小麥是老品種,耐旱、抗病,但過去產量一直上不去。”王成龍介紹道,“今年省里對禾尚頭小麥單產提升給予支持,我們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寬窄行種植等技術,安排技術員全程跟蹤指導,及時組織技術培訓,農戶們科學種植的意識提上來了,產量自然跟著漲。”
搶收搶種,顆粒歸倉。王成龍說:“今年的禾尚頭小麥豐收,是技術護航的成果,更是鄉親們勤勞的回報。我們會抓緊晾曬、倉儲,讓每一粒好麥子都能賣上好價錢,讓豐收的喜悅真正裝進農戶的口袋里。”